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朗读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译文和注释

译文

酒泉太守持剑翩翩舞起,高堂置酒夜间鼓声敲击。

胡茄一曲令人肝肠欲断,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

琵琶长笛曲曲互相应和,胡家儿女齐声唱起歌曲。

全牛野驼烧好摆在桌上,交河美酒斟满金酒杯里。

三更醉后卧在军帐之中,梦中无法向那秦山归去!

注释

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

高堂:指高大的厅堂。

胡笳:古代管乐器。

胡雏:即胡儿。

浑:全。炙(zhì):烧烤。犁牛:杂色牛。

叵(pǒ)罗:酒杯。

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20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68-270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裁(757),岑参离开边塞东归。过酒泉,酒泉太守置酒相待,这篇作品即是记叙此次宴会之作。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68-270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鉴赏和赏析

  这两篇作品记叙的是宴会的场面和醉后的归思。

  这是一个富有边地特色的军中酒会。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紧接着两句写席间胡筋声起,催人泪下。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全唐诗》将以上四句列作一首七言绝句是有原因的,因为它们可以勾划出一幅完整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这在这组诗中也起到笼罩的作用。

  第二首诗的前四句写宴席间情景。上两句从所闻方面写歌曲,下两句从所见方面写酒肴。乐器是“琵琶长笛”,歌者为“羌儿胡雏”,菜是“犁牛”“野驼”,酒为“交河美洒”,这一切可以看出主人的热情,宴席的高贵;而它们所点染的边塞情调又使归途中的诗人感触良多。这也为“醉”准备了条件,遂引出诗的最后两句。醉后吐真言,梦中见真情,诗的最后两句写醉后梦中归家,描写十分真切。用“无奈”写出归思之难以摆脱,也许这正是“座上相看泪如雨”的重要原因。

  这两首诗写宴席场面,罗列边地物产以渲染边地情调;同时,把酒席场景的描绘与座上客人的感情交织起来,使诗歌情景交融。第二首诗最后两句直写乡思,显得十分深沉。这两首诗格调慷慨悲凉,从中可以看到戍边将士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朗读

古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相关作品

锁印春风雪入帘,天寒鸟雀聚空檐。青幡受岁儿童喜,白发催人老病添。

艳舞回腰飞玉盏,清吟拥鼻对冰蟾。相从一笑两莫得,簿领区区叹米盐。

冲泥看花亦不恶,泥深三尺马苦臞。闭门且复与君饮,吟诗写字乐有馀。

姚黄一枝说不尽,天姬帝子非世姝。念君东坡守寂寞,春深穷巷堆枯榆。

大乘一等义,本自无遮闭。凡夫著相求,心生有执滞。

无心为真宗,空寂为本体。无问亦无说,常照勿使废。

濡足送征人,褰裳临水路。共盈一樽酒,对之愁日暮。

汉广虽容舠,风悲未可渡。佳期难再得,但愿论心故。

圣主重兵权,分符属大贤。中军仍执政,丞相复巡边。
翕习戎装动,张皇庙略宣。朝荣承睿札,野饯转行旃。
亭障东缘海,沙场北际天。春冬见岩雪,朝夕候烽烟。

万顷烟波接杳冥,双峰如阙控重溟。草藏宋血还馀碧,浪洗胡尘尚带腥。

鱼腹有灵迎玉玺,龙髯无地树冬青。中原极目今戎马,凭吊先朝一涕零。

乳羝属国归来早。知君胆大身犹小。一节不须论。功名看致君。

镇西楼上酒。父老为公寿。晚祝太夫人。年年对诏新。

君家云阳下,忽向云阳归。行路有南北,看山无是非。

三湘回雁尽,孤剑白虹飞。亦欲投簪去,从君采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