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朗读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译文和注释

译文

旱云形象千姿百态竞返长空,片片重叠藏进深山映入水中。

无数旱苗枯干欲死急盼甘雨,空中云朵悠然自在化作奇峰。

注释

千形万象:指云的形态变化无穷。竟还空:终究一场空,不见雨下来。竟,终于。还,返回。

片复重:时而一片片、一朵朵,时而重重叠叠。重,云朵重叠。

无限:无数。旱苗:遭旱的禾苗。尽:死尽。

悠悠:悠然自得的样子。奇峰:远处旱云耸立如同奇异的山峰。

创作背景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又逢大旱,农业生产荒芜,广大人民苦不堪言。立足于这样的现实,旅途中的来鹄观变化莫测之夏云有感创作了此诗。

参考资料: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12

2、岳文强.官德古诗词选析:蓝天出版社,2002:87

云鉴赏和赏析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时至今日,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依然能给人留下印象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来鹄简介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 874》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

来鹄朗读

古诗云相关作品

吾年开八秩,形槁更心灰。

禅缚病居士,诗殃冻秀才。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昔饯迈伊始,今怀缅犹故。城憩屡淹薄,舟游一洄溯。

弭节指颓景,摇车首东路。仓皇抗手别,邈绝赏心晤。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太真血染马蹄尽,

朱阁影随天际空。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含香台上客,剖竹海边州。楚地多归信,闽溪足乱流。

今朝永嘉兴,重见谢公游。

风满南窗一枕宜,懒将心迹较皇羲。高山大谷看龙变,流水行云到我知。

今古英雄都百岁,轮蹄世路但千岐。归来老子挥金少,笑共桑麻话雨时。

碌碌成何事,有船吾欲东。百忧增况瘁,独坐屡书空。

雾重城如漆,寒深火不红。昂头看黄鹄,高举挟天风。

偶逢佳节寄京都,家远亲朋一字无。睡起晚云生枕席,雨馀秋水足江湖。

石城木落砧声早,天堑风高雁影孤。北望蒋陵才咫尺,不曾与客共携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