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读元九诗

舟中读元九诗朗读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译文和注释

译文

把你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

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

注释

元九: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

把:拿。

残:残留,也可指剩下不多。

犹:还。闇(àn):同“暗”。一作“暗”。

逆风:迎风,顶风,与顺风相对。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唐宪宗元和十年公(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这寂寞的谪戌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个月远谪通州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长水途中,一个深秋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舟中读元九诗》。

参考资料:

1、赖汉屏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95-896 .

舟中读元九诗鉴赏和赏析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像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这首小诗的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了,对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压力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像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像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诗的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最强烈的音乐效果。

  这首小诗在音律上还有另一个特点。向来,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小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此诗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朗读

古诗舟中读元九诗相关作品

昔我赴幽燕,恰与春莺别。今来竹林下,还及嘤鸣节。

四载冰霜意,合并就炎热。何堪复赠君,远渚文无撷。

树环嘉木桐阴合,井冽寒泉地脉通。彩凤九霄应有待,道源千古自无穷。

破暖轻风,做寒细雨,冥冥飞过空江去。客中无物可消愁,绿阴满院黄莺语。

琴断朱弦,香销翠缕,连天碧草人何处。欲乘斜日望长安,伤心烟浪迷南浦。

六龙安可顿,四节一何速。秋气下霜露,春事著草木。

天道有迭代,世故足翻覆。塞翁丧良马,宋氓得白犊。

四年真愧安巢鸟。竛竮蜀天巴道。玉垒峰寒,铜梁岁晚,参尽离歌楚调。

长恩伴少。任芸简蟫栖,缥缃尘袅。长物无多,尚担风月恋吟草。

闻道阆中山水奇,今来始得一见之。长江萦带碧浩渺,远峰环绕青参差。

竹树茂密尘不起,天宇空阔云自移。锦屏近郭最明秀,佳句还吟子美诗。

谩说春霞醉风力,海棠睡倒倚墙梢。却知宰辅无滋味,酽醋从来是故交。

百草竞春色,惟菊有秋芳。岂不涉寒暑,本性自有常。

疾风吹高林,木落天雨霜。谁知篱落间,弱质怀刚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