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峻

刘峻(463—521年),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字孝标,本名法武,平原(今属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以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而著闻于世,其《世说新语》注引证丰富,为当时人所重视。而其文章亦擅美当时。《 隋书·经籍志 》著录其诗文集六卷,惜今所传为数有限。刘峻才识过人,著述甚丰,所作诗文颇有发明。其《世说新语注》 征引繁博,考定精审,被视为后世注书之圭臬,至今流传。据《隋志》 所载,刘峻另有《汉书注》 一百四十卷,还 编撰《类苑》一百二十 卷,惜二注均已亡佚。刘峻生平行迹历来不得其详。

人物生平

  刘峻生不及一月,曾任宋始兴内使的父亲刘病逝,母亲许氏不得不带着他及哥哥法凤回到故乡。宋明帝泰始五年,刘峻8岁,魏攻占青州,刘峻母子为乱兵所掠,作为奴隶卖到中山。富人刘宝悯惜刘峻,以束帛赎出,并教他读书。此时刘峻的叔父刘怀珍仍在宋为官,并以军功累迁至黄门郎领虎贲中郎将。魏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对南朝有戚属者尤甚,因此再徙刘峻母子到更为僻远的代地。

  刘峻母子衣食难继,不得不到寺庙为僧为尼,还俗只是后来的事情。刘峻却非常好学,在“居贫不自立”的情况下,燃麻杆为灯;夜读昏困,就用麻杆燎发须,“及觉复读”。齐武帝永明四年,刘峻母子不堪忍受民族歧视,由桑乾回到建康。

  自东晋偏安江隅以来,建康一直为中国文化的中心。至建康,刘峻自感少时的读书不博,加之生性鲁钝,不胜愧叹:“黉中济济皆升堂,亦有愚者解衣裳。”此时刘峻已届25岁,“于是博及群书,文藻秀出”(《南史》本传)。

  梁初建,刘峻曾被召“入西省,与学士贺琮校点秘阁”。然而刘峻率性而动,于学于识方面均不让梁武帝萧衍。一次“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峻”,刘峻“忽请纸笔,请疏十余事”。萧衍“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萧衍对刘峻的忌恨一直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当刘峻编纂的《类苑》成,萧衍则另外组织一班文士编《华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见用”(《南史》本传)。这是造成刘峻由中年及老年坎坷、淹蹇的根本原因。

  刘峻并不屈服于命运,可是刘峻的命运却是这样的舛讹,甚至几次到了“疏薄遭弃”的境地,不能不使他良多慨叹,由己及人、由今及古思索有关命运的课题。

  偶然他听到梁武帝萧衍对管辂“有奇才而位不达”的议论,于是接过话题,洋洋洒洒写成了《辨命论》一文。刘峻认为前人的辨命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王充只是论其末却“蔽其原”,司马迁辨惑而终为惑所蔽,李康“论其本而不畅其源”,郭象能“语其流而未详其本”。刘峻本着“仕而不易,则谓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的角度,逐一予以辨蔽。

  《辨命论》虽然属于哲学方面的论文,然而却是用华丽的骈俪文体写成的。特别是刘峻写作《辨命论》“盖以自喻”(刘瑶:《梁典》),浇铸着他的不平之气,从而使之音节精壮,辞彩飞扬,辨锋犀厉,情致淋漓,较之李康、郭象等前人之作显现出另一番慷慨激越的特色。而刘峻这一论文面对现实,面向人生,与南朝文风大相径庭,故而有“足杜浮竞”(李善:《文选注》)之效。诚然,《辨命论》从总体上言仍然囿于儒家“天命不可知”的思想体系,然而较之前人有所开拓,有所恢宏,故张溥击节称赏:“辨命六蔽,善言天命。”(《刘户曹集题辞》)至于刘峻于其中首先倡言:“天下善人少,恶人多;暗主众,明主寡”,吐出了封建社会诸多失意文人内心的愤懑,故而千百年来有着许多的知音。

  《辨命论》成,中山刘沼不尽同意刘峻的观点,曾往来致书诘难,刘峻并一一作答。过了很久很久,刘沼没有音信、而刘峻值儿子病死内心戚戚惶惶不能前去相访。有人来拿着刘沼的复信给刘峻看,并言及这是刘沼于病中写成只是因为死未及发出。刘峻面对刘沼遗文,如睹故人,不胜悲悼,写作《追答刘沼书》以相吊。该书不及200字,只是借典实来说明刘峻的相哀相念之情。

  如结末说:“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但悬剑空垅,有恨如何!”书中所用之典,意谓人死之后既有所感应,便想象着刘沼在九泉之下等待着刘峻的回答。于是刘峻就面对着苍冥,追思刘沼昔日的殷殷候答之情,仍然作了答书。刘峻说,当他再看到刘沼的复信,就如同秋菊春兰一样,芬芳之香充溢,英华之才流淌。只此一语就回答了刘沼。这种答死者书,“甚是创格”(许连:《六朝文絜》)。可是刘峻那里不知道人死魂灭,结末一语用季子悬剑徐君墓树的典实,使之属辞凄惋缠绵,“俯仰徘徊,无限悲切。”这封答书,在创格之中表达了对刚逝去朋友的哀悼,表现了与朋友讨论问题的真诚态度,最后深表失去挚友的遗恨,意味至为深永。

  刘峻不独重友谊,而且还特别重视为人交友之道。梁武帝天监七年任昉死于新安任所,任昉吏风清正,不喜营物。任昉的儿子“东里、西华、南容、北叟并无求业,坠其家声。

  兄弟流落,不能自振,平生旧交莫有收恤。西华冬月著葛帔练裙”;道逢刘峻,刘峻“泫然矜之,谓曰:‘我当为卿作计’乃著《广绝交论》以讥其旧交”(《南史》本传)。

  《广绝交论》取主客问答的形式,循着东汉朱穆的《绝交论》的思路写成。不过《广绝交论》更突出了对“利交”的揭露及“利交”种种表现形式,其一为势交,其二为贿交,其三为谈交,其四为穷交,其五为量交。这五种“利交”的形式,“义同贾鬻”,并且滋生出三衅:“败德殄义,禽兽相若,一衅也;难固易携,仇讼所聚,二衅也;名陷饕餮,贞介所羞,三衅也。

  古人知三衅之为梗,惧五交之速尤,故王丹威子以槚楚,朱穆昌言而示绝”,都是有着远大的眼光的。至于现状较之朱穆写成《绝交论》时尤甚。

  刘峻通过任昉生前与死后境遇的完全不同,不胜感慨地说:“呜呼!世路险巇,一至于此。太行孟门,岂云崭绝。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弃之长鹜。独立高山之顶,欢与麋鹿同群,皦皦然绝其雰浊,诚耻之也,诚畏之也。”不止应象朱穆所示的那样“绝交”,而且还要广绝交,从而扩大了朱穆的观点。由于该论现实针对性强,似到溉“见其论,抵几于地,终身病之”(刘璠:《梁典》);而且还似烛照诸种丑恶行为的镜子悬挂中天,成为不胫而走的名篇。至千百年后,尚有“郈成、季札,遗风在焉”(张溥:《刘户曹集题辞》)的盛誉。

  由于萧衍的忌恨,刘峻虽为萧秀征为荆州户曹参军,最终却选择了金华山为栖地的归隐之路。他一方面设帐授徒,一方面筛选收集自己的文章,并写成一篇《自序》总结他的一生。其中发出“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将为“世不吾知”的悲叹!不过历史是有选择的。

  在他死后,他的学生私谥为“玄靖先生”,作品亦不胫而走,影响深远。

沧潦联霄岫,层领郁巑

曾唤清茄起。怎知今、南窗幽独,紫薇香细。宝剑无声霞佩冷,树影苍然满地。

堪一笑、臣心如水。忽尔君来驱愁去,又纵谈、野史秋声里。

好春只在朱弦里,残蝶空粘紫陌尘。堪恨柳丝作狐媚,生憎霞彩似龙鳞。

东山岂有吹笙侣,北市应逢卖饼人。何日罗浮登绝顶,山灵一笑万花新。

也知故辙莽难循,岂有风情忆洧溱。乱眼花枝向人笑,荡胸文字待谁论。

腾骧短景终成泪,落漠中年始惜春。尽涤尘襟何处去,深山糜鹿可能驯。

按拍周郎识指纤,放歌陈子未长髯。碧窗常恨山如剑,红帕何妨目有帘。

阮籍对谈宁许白,刘祯平视得无嫌。从今便可焚书砚,好作江头比翼鹣。

高台凉月罢笙歌,寥廓秋宵意若何。紫塞鸿饥忘有弋,银河鹊散怅无窠。

自沦湖海风情减,却讶英雄霸术多。青史茫茫愁再读,更阑默对扑灯蛾。

一径萧然带夕曛,小圆秋老叶纷纷。牛衣陋巷寻常见,凤管觚棱杳不闻。

剩有悲歌生远籁,漫将白眼看浮云。闲行忽念黄花晚,浊酒寒村夜未醺。

依旧青山几点螺,江楼红树又经过。登临尽是秋风客,一笑还逢春梦婆。

大泽云烟鹰眼倦,深宵梁栋鼠牙多。归来不寐听钟漏,白露盈窗鬓欲皤。

文物宁堪老辈看,十年风雨不胜寒。史无前例唯馀烬,诗有离忧始可观。

已似沉沉将偃草,却开淡淡未锄兰。读君玉佩琼琚句,愧乏佳篇感且叹。

年年何事总悲秋,盍向清江侣白鸥。浪迹东南看画卷,行歌天地笑诗囚。

举杯浮影忧何在,荷锸寻山死即休。但使相逢倾意气,布衣疑胜舞阳侯。

我诗入集凭君定,岂仅知音共乐哀。病倚东窗曾一快,诗人端午过江来。

世有文章射雕手,我非其人空对酒。浮白常思椎博浪,悬弧终愧居蓬牖。

昨奉新诗快读时,天花灿烂五云驰。清思妙绪如泉涌,得句应嫌八叉迟。

沧潦联霄岫,层领郁巑

鼓枻浮大川,延睇洛城观。洛城何郁郁,杳与云霄半。

前望苍龙门,斜瞻白鹤馆。槐垂御沟道,柳缀金堤岸。

自昔厌喧嚣,执志好栖息。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

凿户窥嶕峣,开轩望崭崱。激水檐前溜,修竹堂阴植。

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绝漠冲风急,交河夜月明。

陷敌挫金鼓,摧锋扬旆旌。去去无终极,日暮动边声。

刘峻相关作品

清时无事奏明光,不遣当关报早霜。中禁词臣寻引领,

左川归客自回肠。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凰。

孤亭兀坐思悠悠,满目平芜杜若洲。水路江潭水色净,雨霏山郭暮烟收。

金茎不赐文园渴,玉露空擎仙掌浮。摇落正当悲岁晏,壮心何处觅吴钩。

旅魂惊塞北,归望断河西。春风若可寄,暂为绕兰闺。

朝陵欲去更迟迟,还向花前举一卮。说与东风莫吹落,我行三日是归期。

白头关塞走匆匆,曾玷山公启事中。

妙论微言思落日,荒山穷谷梦悲风。

千足比侯封,矜矜莫可穷。

触藩难进退,荷箠易西东。

贾君清介士,吾辈鲜能群。守志王元伯,甘贫范史云。

铜台书废读,东郡酒方醺。何日寻先约,青灯共夜分。

白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仗剑去乡邑,结客多才贤。

名家推六郡,勇略冠三边。从军出陇右,应募赴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