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

裴子野(469—530),字几原,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寓居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南朝齐梁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官至鸿胪卿。因曾祖裴松之于宋时任吴兴郡故鄣令而留寓,故宅在今安吉县境内。在朝廷任官十余年,默然静守,安贫乐道,仅起茅屋数间,妻儿常苦饥寒。晚年笃信佛教。著作甚丰,有抄合后汉事40卷、《众僧传》20卷、《方国伎图》1卷、文集20卷等。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裴子野出生于世族家庭,曾祖裴松之,南朝宋太中大夫,曾为《三国志》作注;祖父裴骃,南齐中郎外兵参军,著有《史记集解》,都是著名史学家;父裴昭明,南齐通直散骑常侍。裴子野出生后母亲病逝,由祖母殷氏抚养。殷氏“柔明有文义,以章句授之”。不幸,在他九岁时,祖母也去逝了。裴子野悲痛万分,哀毁过人。

  少年时期

  裴子野聪颖早慧,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以善于著述文章闻名。年轻时即开始步入仕途,初任南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后为江夏王参军。南齐中兴二年(502年),父裴昭明去世,裴子野辞官回乡。正在这时,南齐王朝也被萧梁王朝替代了。

  青年时期

  萧梁初始,梁尚书仆射范云很赞美裴子野的文才、品行,准备上表推荐他,可惜未奏就突然去世了。当时文学家任昉颇负盛名,很多文人投靠到他门下,请求推荐仕官,唯独裴子野不愿走这条捷径,为此任昉很恼火,不在朝廷为他说好话。过了很久,裴子野才任安成王参军,兼廷尉正。廷尉是掌刑狱的机构,一次廷尉上奏一件判狱,裴子野不在场,同僚们代他签了名。谁知,梁武帝对此案很不满意,把办案的人全撤了,裴子野也在其中。有人劝他把事情真相讲明,可官复原职。裴子野笑着说:“丢官固然可惜,我岂能靠诉讼辩解当官呢?’他在家呆了很久,终无悔意。著名无神论者范缜在朝中任国子博士,与裴子野素未相逢,却很敬佩他的学识和为人,上奏请朝廷将自己的官职让给裴子野。朝廷以裴子野资历太浅为由,未予采纳。过了很久他才任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后又任诸暨(今浙江诸暨)令。任职期间,以理取信于民,“百姓称悦,合境无讼。”数年后,裴子野被吏部尚书徐勉推荐为著作郎,掌修国史及起居注。后又兼中书通事舍人,掌中书诏诰,不久又迁中书侍郎。梁大通元年(527年)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中大通二年(530年),死于任上,终年六十二岁。

  中年时期

  裴子野仕官期间,忠子职守,任劳任怨,且为政清廉,是—尘不染的清官。他把朝廷的俸禄分摊给生活困难的亲戚朋友,自己则与妻子恒苦饥寒,居住在数间茅草屋内,“唯以教海为本”。晚年信奉佛教,严守戒律,病重期间“遗命俭约,务在节制’。裴子野死后,梁武帝为之流涕,亲下诏书,称“文史足用,廉白自居。谥曰贞子”。据说过去,五品以上的官职才有谥号, 裴子野“以令望见嘉”破了先例。裴子野下葬,湘东王萧绎亲自写墓志铭,藏在墓葬中,邵陵王萧纶为他立墓志,立于墓道中,“羡道列志, 自此始焉”。子裴謇,官至通直郎。

沐雪款千门,栉风朝万户。集霰渝丹黻,流云飘绣柱。

滴沥垂土膏,阑干悬石乳。

匈奴时未灭,连年被甲兵。明君思将帅,方听鼓鼙声。

吾生恣逸翮,抚剑起徂征。非徒慕辛季,聊欲逞良平。

飘飖千里雪,倏忽度龙沙。从云合且散,因风卷复斜。

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若赠离居者,折以代瑶华。

裴子野相关作品

宦海清声不愧天,中年归袖已飘然。秋花盈把陶翁径,春水平湖贺监船。

教子頖宫期远大,作宾乡宴礼周旋。葛巾藜杖从容地,共指人间自有仙。

一支凉笛,蓦吹来芳径。鹤梦惺忪雪衣冷。正梨云乍暖、翠羽无声,清绝处,谁把冰魂唤醒。

玉人娇睡起,半臂寒生,入指春风暗香凝。奁月曲如钩、移上瑶台,早绣出、满身花影。

多算自能临敌决,先几终堕有心栽。且须下气输赢上,李广当年亦将才。

西出郊原又一年,年年风景总依然。峰回路转如屏列,野旷天低似笠圆。

白发渐添难却病,青镫相伴且题笺。消寒不厌村醪薄,一醉瞢腾便是仙。

人言慷慨轻生易,只有从容就义难。说起玉颜贞烈事,风吹老鬓鬓毛寒。

自许圆吭全令德,未输丹顶擅鸣皋。香消几唤山窗午,漏断频呼海日高。

杜曲尽教催鬓老,秦关曾放窃狐逃。翰音也是登天物,肯向梧桐羡凤毛。

鸊鹈之膏双干将,灯下拂拭生神光。青蛇赤蛟欲隐跃,忽令四座惊寒霜。

雀环色黄犀靶黑,积铁传来海东国。风胡欧冶知何人,却带千年战场色。

嗟君狂者流,一第竟悠悠。见客少青眼,吟诗欲白头。

溪山无世态,花鸟共春愁。从此声名著,前身赵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