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述

陈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

人物生平

  陈文述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三年,年七十三岁。父初名晋,后改名时,字履中,号汾川,又号朱方隐者,母查氏,国学生敕授文林郎候选知县查昌泰长女,与文述父同年同月,先后相距两日生。文述排行次子,上有一兄一姐均早夭。下有三弟一妹。

  文述少以诗名,室名颐道堂,碧城仙馆,三十六芙蓉读书楼,题襟馆。十八岁入县学,为钱塘学咨部优行廪生,二十一岁与大自己一岁的表姐龚玉晨结婚,龚玉晨为山西寿阳县知县龚导江孙女,国学生龚乐长女,成婚次年诞下长女华娵。二十四岁长子裴之出生。

  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二十四日,阮元奉旨调任浙江学政,嘉庆元年(1796)文述应杭州乡试,阮元以《仿宋画院制团扇》命题,文述诗最佳,末句云:“歌得合欢词一曲,想教留赠合欢人。”阮元大赞,批其旁云:“不知谁是合欢人”,并以团扇赠文述,人称其为“陈团扇”。阮元以杭州诸生之诗,文述为第一,称其才力有余,能人所不能,并谓其诗文,扬班高李之俦,嘉勉其学。文述益发愤向学,以家贫,乃观书于市,且抄且读,有知遇之感。文述与族兄陈鸿寿(字曼生)、陈甫(字瀛芝)等人往来甚密,皆有文名,阮元称之为“武林三陈”,或与陈鸿寿称“二陈”,或并称“曼云”。诗集名《绿凤楼诗》,为少年之作。

  嘉庆三年(1798)中乡试副榜,同年九月,阮元任满离浙,招文述随从入都。次年秋九月,阮元奉命抚浙,文述又随阮元抵浙,入阮元幕下。次女丽娵出生。嘉庆五年(1800)五月,阮元立“诂经精舍”,选两浙诸生读书其中,延青浦王昶、阳湖孙星衍先后主讲席其中,并奉祀许慎、郑玄,文述为其精舍诸生。阮元六月驻台州,文述留节署治文书,未得偕往。阮元平寇,文述撰诗纪其诗。秋,中恩科举人。嘉庆六年(1801)春,入京参加会试,阮元书书《呻吟语》精言长卷赠别,道光十八年文述犹宝藏之。居京师五年,三试春官不第。在京师,与杨芳灿交好齐名,时号“杨、陈。”文述后官全椒、繁昌、昭明、江都、崇明等地知县,多惠政、性孝友,与王昙、郭廖、查揆、屠倬交最契。又好修名人遗迹,常熟知县任上曾为柳如是修墓。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陈文述相关作品

平生一片痴,妄意室中物。

自言富可待,到了贫彻骨。

半痕淡月弄清光,几信微风合嫩凉。菊圃未开三径艳,桂林先放一枝香。

战攻人世界,隐我入山间。且作耽诗癖,谁云运甓閒。

松杉生远影,风雨隔前湾。天路遥看近,归云共鹤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木叶勾萌喜小春,鬓毛萧飒媿陈人。

今朝忽破簿书梦,此地暂还风月身。

景德祥符草野臣,登封曾望属车尘。

已经成住壤空劫,犹是东西南北人!

春愁怎画。正莺背带雪,酴醿花谢。细雨院深,淡月廊斜重帘挂。归时记约烧灯夜。早拆尽、秋千红架。纵然归近,风光又是,翠阴初夏。娅姹。嚬青泫白,恨玉佩罢舞,芳尘凝榭。几拟情人,付与兰香秋罗帕。知他堕策斜拢马。在底处、垂杨楼下。无言暗拥娇鬟,凤钗溜也。

霜花霜叶环江城,夜明如昼送我行。生民水旱大可念,故人出处尤关情。

三千卷书压舱重,五十里水听橹清。东方渐白残梦醒,荒鸡似为客子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