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

曾子,姓曾,名参(zēng shēn ,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东鲁(山东临沂平邑县),后移居鲁国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人物生平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3页曾子的注释由“山东嘉祥人”纠正为“山东平邑人”。至此始于明成化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曾子故里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至此,《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百科大辞典》、《辞海》和中学课本等主流"权威"出版物对曾子故里的说法一致,已有600多年的曾子故里之争终于尘埃落定,宗圣曾子故里重新“回归”平邑。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曾参相关作品

青镜磨秋水,红衣退藕花。朅来寻五柳,端欲问三车。

浊酒休论限,浮生定有涯。比封千户竹,鼓吹一湖蛙。

飕飕万峰顶,宇宙尽闻声。

会得真消息,知予是强名。

名园尝已植群芳,更得新株补旧行。非欲后来传好事,只图芬馥满吾乡。

晨起梳头忽自悲,镜中亲见数茎丝。

从今休说龙泉剑,世上恩雠报已迟。

栖栖复汲汲,忽觉年四十。今朝满衣泪,不是伤春泣。

裘马行中简,如侬得岂多。迷天高酒直,特地挈壶过。

处女柔声气,将军警鹳鹅。那能三日响,来敌百官歌。

送君今日去,忆我旧时游。山夹酿泉胜,潮通西涧幽。

荒亭閒载酒,野渡自横舟。骥德骊黄外,行看伯囧收。

雨后双螺对绾青,采毫曾此蘸中泠。写成九派分流势,不写当年瘗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