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

答人朗读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译文和注释

译文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注释

答人: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诗。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偶:偶然。

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

寒:指寒冷的冬天。

答人鉴赏和赏析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太上隐者简介

太上隐者,唐代的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生平不详。 ...

太上隐者朗读
太上隐者的诗(收录1篇古诗)

古诗答人相关作品

冷云堆里散人家,叠嶂回峰往往遮。触石才通西涧水,借春只有北枝花。

月临古径松阴斗,风引前朝树势斜。谁信壶中天地阔,庭除帷幕浩无涯。

世久趋浮末,于时尔独贤。闲游众目外,却立万夫前。

初阳被原隰,微风度檐楹。修竹弄晴色,嘉禾敷春荣。

君隐笠泽上,观物以怡情。写生寄毫素,持赠重瑶璚。

宦海参商各远游,相逢此日共登楼。萸囊菊酒酬佳节,鸿雁丹枫报晚秋。

天上白榆占象纬,朝端青琐重名流。凭高徙倚联飞盖,不数龙山落帽俦。

身见绍兴初改元,百罹敢料至今存。

生涯破碎余龙具,学问荒唐守兔园。

去年中秋节,郑州正弄兵。

羽檄方四驰,酒觞难一倾。

沟水正渐车,田盘绕屋庐。行人时饮马,邻叟偶叉鱼。

榾柮看炉火,支离耽道书。偷生忘岁月,归梦亦踌躇。

石楼巀嵲临沧海,岩前霞石何磊磊。削成棋局方且平,□位中分成两垒。

白发参错罗星文,藤萝掩覆蒸风云。蛇鸟尚惊鱼复阵,犀象无乃昆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