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囊

空囊朗读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译文和注释

译文

纵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太贫穷了怕人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

注释

翠柏:原产中国的一种松科乔木。

晨:一作“明”。高:一作“朝”。

卤(lǔ)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爨(cuàn):烧火做饭。

囊空:谓袋中无钱。

一钱:一文钱,指极少的钱。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治今甘肃成县)。这时战乱动荡仍未平息,诗人生活极其艰难。

参考资料:

1、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66-267

空囊鉴赏和赏析

  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

  颔联“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谓“世人共卤(鲁)莽”,指人多苟且偷安。战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至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这里,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进而具体写贫状。作者皆从“寒”字来入笔。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无食。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朗读

古诗空囊相关作品

范叔脱身车箦间,一言悟主才所难。死齐辱贾逐四贵,合为昭王留武安。

万里青云虽自致,燕客相寻亦天意。琅琅乘机叙消息,能使先生谨承德。

昨日望见山插天,今日山在我脚底。翻疑我向天上行,人间那得高如此。

日月石上奔,风雷窗前起。乃悟古来崆峒人,不过入山惟恐不深耳。

挽仰黄花集,澄清九月秋。

预愁新任迫,难为故人留。

金河流水碧粼粼,御柳烟销曙色新。黄鸟只愁春去远,隔窗呼醒看花人。

万里空濛海上山,仙人楼阁有谁攀。只缘博望星河棹,移得蓬莱到世间。

紫帽云横天宇高,掀髯为我拂征袍。瘴乡处处槟榔唾,番市年年翡翠毛。

王化本随沧海阔,县官常念远民劳。极知簿领非能事,试看廉台旧掾曹。

云扃终古闭,草色绿岩腰。鸣鸟不知处,游蜂如见招。

洞天晴亦雨,花气午犹潮。小坐无僧话,茶香破寂寥。

并以二枝为伯承、钦夫诸兄一觞之荐

洛下根株,江南栽种。天香国色千金重。花边三阁建康春,风前十里扬州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