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子规朗读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译文和注释

译文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注释

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国:故国。

委:舍弃,丢弃。

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

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

离:分开。

长:通“常”,持续,经常。

吊:悬挂。

欲:想要。

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凄切:凄凉悲切。

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参考资料: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420-421页

创作背景

  作者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此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38-1339页

子规鉴赏和赏析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吴融简介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吴融朗读

古诗子规相关作品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灯火乍熄初入更,饥鼠出穴啾啾鸣。齧书翻盆复倒瓮,使我频惊不成梦。

狸奴徒尔誇衔蝉,但知饱食终夜眠。痴儿计拙真可笑,布被蒙头学猫叫。

浅水与平沙,烟光尽相接。

鸟立折茄茎,蟹上枯荷叶。

羽林仙仗拥皇圻,凤辇时巡出禁闱。万国歌谣归盛世,两京玉帛望天威。

相如扈跸人皆羡,贾谊匡时志不违。明日甘泉还献赋,会令列从有光辉。

半篙新绿落寒沙,芳草王孙自物华。

春事已随蝴蝶梦,人情犹有杜鹃花。

朱楼隔水度飞桥,玩月张筵快酒豪。同向镜中看玉兔,恰如海上踏金鳌。

影摇大地山河动,光射玄洲殿宇高。明日中秋湖上去,更携红袖泛轻舠。

吾乡沈郎字仲宽,为我遥索月乌篇。月乌喻孝与客旅,二者未知心所安。

孝为百行大且初,鸟中曾参人不如。吾闻沈郎孝且才,即此乃是曾之徒。

青子初肥色半鲜,绿阴深处压枝悬。日长几阵廉纤雨,正是江南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