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问花门酒家翁

戏问花门酒家翁朗读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译文和注释

译文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注释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见有老人卖酒,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参考资料: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18-619页

戏问花门酒家翁鉴赏和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朗读

古诗戏问花门酒家翁相关作品

玉肌花脸柳腰肢。红妆浅黛眉。翠鬟斜亸语声低。娇羞云雨时。

伊怜我,我怜伊。心儿与眼儿。绣屏深处说深期。幽情谁得知。

老军樵采供衣食,官府饥寒痛逼之。贼满四郊无处采,忍闻半日尽逃移。

君不见首阳祠宇秋草閒,又不见高冢远象祁连山。

古来贤达一二数,尺寸生前竟何补。十千走买新丰酒,鹦鹉杯深不离手。

先生自是儒中彦,才华磊落人争羡。讲道乡园淑后人,桃李纷纷栽欲遍。

执经我亦曾相从,菲才深荷开颛蒙。有时程门立寒雪,有时马帐谈春风。

方帽依戎垒,高人忆道流。可怜南海月,不共菊花秋。

猾虏情终见,微勋晚许□。何当对尊酒,重与使君筹。

空谷跫然余故人,且谈风月未论文。

长房仙去几何日,陆羽泉边多少云。

剪梧桐、一丝凉翠。西风先到金井。乱虫吟瘦疏林月,香雾暗迷三径。

人语静。剩竹外栏边,翠袖伶俜影。宵长漏迥。待选石弦琴,倚楼横笛,玉臂阿谁并。

相望蜀父老,应嫌驷马迟。

三冬辞幕府,千里走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