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阳山归路

连州阳山归路朗读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译文和注释

译文

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注释

连州:治所在桂阳(今广东连县);

阳山:县名,属连州,即今广东阳山县。

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

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

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避地:因逃避战争祸乱而移居他地。

强言:坚持说。

风物:风光景物。

创作背景

  建炎四年(1130),吕本中避乱南行,至连州。这首诗是他离开连州北归时作,抒发的是流亡途中的愁苦心情。

参考资料:

1、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784-785页

连州阳山归路鉴赏和赏析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吕本中简介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 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 等. 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 辑有<<紫微词>>,<<全宋词>> 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吕本中朗读

古诗连州阳山归路相关作品

余年二十,粗晓读书兼射猎。三十蹉跎,鼓瑟吹篪奈若何。

堪怜阿堵,垂老讵曾亲识汝。沟水东西,何用男儿意气为。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丛丛绿竹,傍渭临淇。中通外直,露箨风枝。其人虽往,其竹不移。

瞻望考兮,悠悠梦思。

十里迎春水面开,橹声不动柁声催。

春山转处疑江尽,白鸟迎人风折来。

乱纷纷,玉蕊冰花。气结愁云,泪湿腮霞。高阙千寻,停骖一顾,漠漠黄沙。

只见三队五队,槊旌旗,舞风番马。千点万点,绕穹庐,成阵寒鸦。

玉盘行脍簇青红,输与山家淡煮菘。

要识坐堂哀觳觫,试来临水看噞喁。

鼓角声雄队伍齐,扬兵晓战昱关西。

黄金匣动双龙出,赤羽旗开万马嘶。

春风逐伴上金台,便著青衫未得回。夜听玉龙官烛冷,晓趋丹凤御香来。

匡时未展江湖志,饱食频惊岁月催。翘首碧云南国路,美人谁在读书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