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春·雪

洛阳春·雪朗读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译文和注释

译文

骑马远行的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落下,迷蒙了远处的树林,模糊了重叠的山岭,教人无法辨个明白,仿佛身陷五里雾中。

当初这雪花也飘进过我们的窗户,一如濡湿的花朵、轻盈的柳絮。那悠扬的样子多么惹人怜爱,但不是因为雪花太美,而是因为你就在我身边。

注释

洛阳春:也叫《一络索》。此调有多种体格,皆为双调。本作为其中之一体,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六字,上、下阙第一、第二、第四句押仄声韵。

征鞍:远行人的马鞍。

冥迷远树:指在漫天飞雪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冥迷,迷蒙。

杳:幽暗。

琐(suǒ)窗:窗棂上雕刻着精致花纹的窗,代指女子闺房。

湿花:即雪花。雪为六角形晶体,古人称雷为六出(瓣)之花。

轻絮:指雪。

悠飏(yáng):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

浓香:指琐窗内温馨的环境。

参考资料:

1、(清)纳兰性德著.刘飞注,最忆西窗同剪烛 纳兰容若词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第21页

2、(德)纳兰性德著.苏缨,毛晓雯注译,纳兰词全译 清初第一词的最完整译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0:第35页

创作背景

  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与《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均作于塞外,所用故实相同,意绪相近,惟所见景致不同。前者写广漠原野万里雪飘之势,或是安营扎寨时所见,此则描绘高山丛林雪花迷蒙之景,当时行军途中所感。

参考资料:

1、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第132页

洛阳春·雪鉴赏和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之作。

  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由近及远,近处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洒满了无数的雪花,远处则是树木冥迷,乱山重叠,杏渺难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之中。

  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由室外转入室内。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惆怅的琐窗深处。而这轻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那样的惹人怜爱,更何况它除了拥有轻盈的体态之外,还有“浓香”暗助呢。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用得巧妙,“浓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样有若孤高清怀的梅花还是词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寻味。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纳兰性德朗读

古诗洛阳春·雪相关作品

日落原野晦,天寒闾市闲。

牛羊远陂去,鸟雀空檐间。

明辅瑚琏姿,清芬溢其齿。二十典方州,三十赐金紫。

虽负循吏声,雅非中所喜。魔来付禅观,战胜归名理。

桃花流水须长信,不学刘郎去又来。(见《南唐近事》)
粟多未必全为计,师老须防有伏兵。(《寄冯延鲁使闽》)
遍寻云壑重题石,欲下山门更倚松。(《留别钟山》,

清商初用事,力弱殊未完。

假此通夕雨,遂收祝融权。

南方久不雨,旱气日益酷。起视夜何其,星斗灿满目。

朝云蔼空濛,暮雨思霢霂。雷师方鞭车,风伯忽舞纛。

一犁黄犊少逢年,糠籺谁知未愧天。铜鼓几家还夜燕,□蓬孤屿有朝眠。

仙槎自逐苍龙上,野席长浮白鹭边。乳下小儿人不售,寡妻号绝社仓前。

东风沛甘雨,百物一时好。江南桃李尽,红紫到百草。

道傍负担子,寒食归祭祷。念我淮上丘,三年不躬扫。

道义谋生本自然,何烦负郭更求田。由来方寸留耕地,即是虚灵不昧天。

春雨既濡先泽远,秋风肯穫后昆贤。不忘种德辛勤意,馀庆朝朝大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