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80109导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17580109导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d521dbbc77da26925c5b09c

世界中世纪史

导言

一、中世纪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⒈“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Medieval 或 Middle Ages)一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它是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比昂多(1388-1462)首先提出来的。由于他们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崇拜者,他们认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和自己所处时代之间的一段漫长时期是文化衰落和野蛮的时期,还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高度发达的古典文化的复兴时期。于是把古典文化的衰落至文艺复兴前这一段时期,称为“中间的世纪”即“中世纪”。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社会形态有规律地逐渐向前更替的过程。认为:中世纪是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历史,中世纪时代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是世界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⒉中世纪的基本内容

①纵向:研究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形成、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 ②横向:研究人类历史活动范围的扩大,从古代的各文明点发展到中世纪的各文明区域发展,进而向近代整体性发展的历史过程。

③探讨封建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④阐述人民生产斗争和反封建主的斗争史。等等。 二、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各国封建制度的类型和特点互有区别和差异,但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却基本相同,即生产的小规模性和个体性质。 ⒈恩格斯:“中世纪社会:个体的小生产。生产资料是供个人使用的,因而是原始的、笨拙的、小的、效能很低的。生产或者是为了生产者本身的直接消费,或者是为了他的封建领主的直接消费。只有在生产的东西在满足了这些消费以外还有剩余的时候,这种剩余才拿去出卖和进行交换:所以商品生产刚刚处于形成过程中;但是这时它本身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萌芽。“

⒉列宁: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直接生产者被分予一般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同时他必须束缚在土地上;③超经济强制;④技术的极端低劣和停滞。 ⒊斯大林则指出封建制比以前奴隶制是一大进步。 三、中世纪史的分期和体系

⒈中世纪史的分期 传统观点认为: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历史,中世纪史是封建社会的历史,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史,现代史是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 中世纪处于古代和近代之间,承上启下,十分重要。其分期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562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③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④3-6世纪民族大迁徙至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等 在中世纪史内部,根据封建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有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或早中晚三个时期的。 ⒉中世纪史的体系

中世纪时,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是区域性发展,出现西欧、东欧、西亚、南

1

亚和东亚五大封建区及与之相应的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四大海上国际贸易区。本课程即根据 这一特征,基本按区域分西欧、东欧、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等章节讲述。从魏晋至明清的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本课程一再具体讲述。 四、学习世界中世纪史的意义和方法

⒈意义:①可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高素质。②可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必经阶段之一,没有它,就不可能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中世纪史知识,便不可能深入了解当今时代,如封建兴衰,中西不同发展等。③可以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世界各国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

⒉方法:①首先要认真对待学习历史,认真看书听课。②阅读经典著作。③掌握中世纪区域性发展的特点。④注意中外比较学习,等。⑤关注有关研究动态。⑥学好外语。

第一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 公元前后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一、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 (二)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

(三)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三次大规模武力冲击

从公元15世纪以前的3000多年时间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大规模的武力冲击共有三次。

①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初叶至公元前1000年中叶,入侵者主要是操印欧语的诸游牧民族。②第二次大冲击是一场由东向西的浪潮,它最初是由游牧于中国阴山和祁连山西北草原上的匈奴人推动的,这些匈奴人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间横扫亚欧草原的征服活动引起了一场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运动。③第三次大冲击主要来自于蒙古人和突厥人,它来势凶猛、覆盖面广但却为时较短(起于13世纪,到14世纪已临近尾声)。 (四)近代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五)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是历史发展连续性最强的国家。

2、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3、中国是古代世界许多重大事件的策源地或驱动者。 4、中国还是东亚区域国际交往的中心。 二、欧洲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一)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

1、罗马帝国的衰落与日耳曼人的兴起 2、公元前后日耳曼人社会制度的特点

公元前1世纪中叶,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公元98年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对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社会制度特点:①土地系集体所有,但已定期分配各家使用;②出现奴隶(多为战俘),但对奴隶剥削比较缓和;③处于军事民主制最高阶段,既有军事首领,又有民众大会,民众大会

2

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军事首领由亲兵保护。 (二)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1、日耳曼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公元4世纪时人口的自然增长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就感到土地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土地。 2、匈奴人西迁,先同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发生接触,把东哥特人赶跑,西哥特人也因此一起被赶跑。

3、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等把蛮族入侵看成是救星,从而为日耳曼人的迁徙入侵提供了可能。

(三)民族在迁徙和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1、民族在迁徙

民族大迁徙是由匈奴人西侵开始的。374年,匈奴人闯过乌拉尔大门进入欧洲顿河、第聂伯河,375年,猛扑东哥特人、阿兰人,东哥特首领战败自刎,东哥特沦为匈奴附庸。这时,西哥特人请求入居罗马帝国避难,皇帝瓦伦斯欲借哥特人作抵御其他蛮族的支柱,允许他们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麦西亚。于是376年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由此开始日耳曼人大批进入罗马帝国的浪潮,西方称之为民族大迁徙。到568年份伦巴德人侵占意大利北部为止,历时200年,建立起一系列蛮族王国,对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2、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①西哥特:376年进入罗马帝国,410年攻占罗马城,419年以土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后迁都托勒多。

②汪达尔:439年以北非迦太基为都建立汪达尔王国。455年攻占罗马城。 ③勃艮第:约457年,以里昂为首都建立勃艮第王国。532年为法兰克人征服。 ④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日耳曼首领奥多亚克推翻末帝罗穆洛·奥古斯都,帝国灭亡。

⑤东哥特:493年,东哥特首领奥多里克征服意大利,以拉文那为都建立东哥特王国。555年为拜占廷所灭。

⑥法兰克:486年,首领克洛维以苏瓦松为都建立法兰克王国。

⑦不列颠:5世纪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等入侵,先后建立七国,9世纪初建立统一的英格兰。

⑧伦巴德:568年以拉文那为都建立伦巴德王国。774年为法兰克王国所灭。其入侵为民族大迁徙的最后一幕。 (四)民族在迁徙的后果(历史意义)

1、日耳曼人的入侵和罗马下层人民(奴隶和隶农)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推翻了腐朽的罗马政府,摧毁了罗马上层建筑,打击了贵族奴隶主,奴隶和隶农获得不同程度的解放,为新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日耳曼人征服罗马后,到处没收罗马大奴隶主的土地,打破了原来的奴隶主土地所有制,瓦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

3、征服后,日耳曼社会制度中缓和的剥削方式、定期分配土地的办法,以及亲兵和军事首领的从主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后来的封建社会,这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日耳曼人夺取的大部分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公社成员使用,一部分被王室廷臣和亲兵等显贵占据。在征服过程中,日耳曼人的氏族血缘关系也被搅乱,当他们定居下来时,则按地域关系结合成农村公社――马尔克。每个公社成员家庭,

3

都分得一块份地进行独立耕种,并对未分公共土地享有使用权。后随着份地成为自主地,公社成员发生财产分化和贫富分化,许多自由农民逐渐丧失土地和人身自由,他们与奴隶、隶农和其他依附农民一起,构成新的农奴阶级。在征服的土地上,日耳曼人已不能长期使用简单的氏族组织去统治罗马人,因时势所迫,氏族组织变成国家组织,军事领袖变成国王,亲兵成了贵族,并在罗马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的作用下,逐步向封建制转化。

在蛮族征服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征服民族与被征服民族“发生一种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生产方式(日耳曼征服中的一部分就是这样)”(选二,100)。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相结合,在西欧逐渐形成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所以马恩指出:“蛮人占领了罗马帝国这一事实,通常被用来说明从古代世界向封建主义的过渡。”(《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三,82)。

4、日耳曼征服本身也是一次武装侵略行径,它毁灭了许多罗马奴隶制社会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珍品,造晟物质财富上的巨大损失。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西欧封建化进程

一、墨洛温王朝与法兰克封建化的开端 (一)克洛维建立墨洛温王朝 1、王朝建立

2、克洛维执政时期统治

克洛维执政期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①没收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②皈依基督教。③剪除政敌,使法兰克向统一。④编纂著名的《萨利克法典》。 (二)5-6世纪法兰克的社会制度:封建化的开端

5-6世纪法兰克社会制度集中反映在《萨利克法典》中:

1、法典旨在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保护贵族的利益和王权的尊严。

2、当时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和王室及地主土地私有制。

3、法典反映了法兰克保有氏族制度的残余。 4、法典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残余。

从《萨利克法典》可见,5世纪末6世纪初,法兰克的氏族血缘关系已日渐淡溥,农村公社已在分化,反映了法兰克封建化的起点。

二、法兰克封建化的发展 (一)墨洛温王权的衰落

1、分裂 2、宫相 3、懒王时期 (二)6-7世纪法兰克封建化的发展 1、农村公社的封建化

法兰克建国之初,农村公社占统治地位,公社的二重性,决定了公社内部的财产分化并向封建化发展。①首先是农村公社的土地所有制遭到进一步破坏,土地私有制产生。②在自由农民份地丧失过程中,封建暴力也起了重要作用 2、委身式

农民具体受奴役的途径,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由人依附关系的双重起源:①已经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投奔封建主门下,发生人身上的依附关系;②还保有自己土地的农民,由于某种原因而把土地献给封建主,自己成炒佃户。以上两者殊途同归,最终皆成为领取份地耕种,向主人缴纳贡赋并服劳役,既丧失土地所有权,又丧失人身自由的封建依附农民。这种“自愿”献地以求庇护的方式,称为委身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