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北部山区实习报告 - - 合肥工业大学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巢湖北部山区实习报告 - - 合肥工业大学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c88f6bafd0a79563c1e7249

发现重要的动物群化石,对确定时代及了解第四世早、中期下扬子区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巢湖北部地区第四系一般发育于南侧,山区内有坡积物(受溪流切割可见完整剖面)。由含砾石或砾块及含砂砾粘土组成,可达3-4m厚;山坡边的倒石堆,河谷中及四康医院附近的冲积物、砾石或含砾粘土、粘土呈层状排列。近巢湖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以含砂或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等组成。由于化石发现不多,因此其时代根据邻区对比而定。

第二章 岩浆岩

一、概述

巢湖实习基地的岩浆岩不很发育,仅发现有4个很小的侵入体和两条岩脉。侵入体主要

分布在7410工厂-王乔洞一线,严格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单个侵入体规模均很小,面积仅100

2

-1200m,其中以维尼纶厂东侧、炭井村东侧岩体规模最大,露头也较新鲜,但现已全部被维尼纶厂平整建成体育场,难以看到。现根据合肥工业大学实习指导书资料,将实习区侵入体和岩脉特征介绍如下:

二、实习区侵入岩特征

侵入体的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斑岩(7410工厂岩体)、花岗斑岩(王乔洞岩体)和花岗闪长斑岩(炭井村岩体和117高地南坡岩体),呈岩株状产出,一般剥蚀不太深,属浅成-超浅成相。岩体与围岩均为侵入接触关系,除7410工厂岩体侵入在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外,其余三个岩体均侵入在二叠系中。

岩体一般风化强烈,呈疏松状,但岩体蚀变很微弱,仅见叶腊石化、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围岩仅具轻微的硅化、角岩化等,一般不见矿化现象。在炭井村岩体揭露出来的新鲜露头上可见NNE向和NEE向两组裂隙中均呈明显的褐铁矿化。

岩体SiO2含量在70%左右(67.88~70.37%),Q值为29.29-36.55,属查氏二类三科或四科,为SiO2过饱和的过碱性及中碱性岩石,Al2O3偏高(13.9-

15.29)出现a′值,属于铝过饱图2. 2 风化严重的花岗岩侵入体 和系列。

岩体的侵入时代,根据炭井村岩体黑云母(K-Ar)的同位素

年龄值为106Ma,考虑到K-Ar法年龄值较低及地质证据,认为其时代为晚白垩世。 王乔洞岩体介绍如下:

王乔洞岩体,位于王乔洞南约30m处,俞府大村向斜的西翼。平面呈圆形,面积160m2。岩体侵入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下段微晶灰岩中,岩株的南接触带产状252°∠50°。

岩性为花岗斑岩,岩性呈浅灰-浅灰黄色。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斜长石20%、钾长石4%、黑云母2%(野外肉眼观察

图2.2 王乔洞旁侵入岩

大于10%)组成,斜长石较钾长石自形晶,颗粒大小不等,粒径约在0.05-1mm之间,钾长石呈不规则状,黑云母多有暗化现象。

基质主要由石英、微晶钾长石及斜长石等组成,均呈它形晶微粒结构,钾长石多已高岭土化,斜长石绢云母化。岩体南界附近边缘相很明显,斑晶显著小且近接触带出现大量的气孔,均呈细长的椭圆形空洞,少量为方解石或沸石类矿物充填的杏仁体,定向排列,可见十分明显的流线、流面构造,流面产状70°∠45°。

外接触带围岩可见几厘米宽的烘烤退色化现象,并可见30cm多宽的硅化及角岩化带。 岩石系SiO2过饱和的过碱性岩石,为铝过饱和系统。

岩石中含有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矽灰石、黄铁矿及自然铅等副矿物。

微量元素有:Be、Cu、Pb、Sn、Cr、Ni、V、La、Zn、Y、Yb、Co、Ba、Zr、Mn、Ga、Sr等,一般都和克拉克值相近。

巢湖北部地区脉岩,仅发现两条:一条为云斜煌斑岩脉,位于实习区东面汤山西坡;另一条为蚀变闪长玢岩脉,位于实习区内朝阳山216高地195°方向(或向核山正南)约300m处,岩脉长50m,宽3m,沿断裂呈70°-250°方向延伸。

图2.3 177高地侵入岩

第三章 构 造

巢湖实习基地的于扬子(华南板块)的西北缘,郯庐断裂带东侧,半汤复背斜的西翼,

西界为滁河断裂,南缘以桥头集-东关断裂为界。本区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表现强烈,奠定了区内的构造框架。主要发育为褶皱构造及伴随有一系列纵、横、斜向断裂。大地构造位置如图。

该区在中生代以前基本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中生代以来,扬子板块周边的板块活动引起实习区发生较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和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东部被活化,呈现活动陆缘的特点。其中,晚三叠世苏鲁—大别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引起了实习区地层强烈的褶皱变形及一系列断裂构造。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库拉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活动,以及太平洋板块新生代以来向亚洲板块的俯冲活动都对实习区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导致中国东部主体处于伸展背景,并伴有比较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活动,不仅将苏鲁—大别碰撞造山带明显错开,同时对该区晚三叠世期间形成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进一步改造,并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根据实习区褶皱所卷入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中三叠统,而侏罗系不整合覆盖于上古生界之上,推断褶皱构造应属于印支期南象运动的产物。现将实习区内的主要构造简介如下:

一、褶皱

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构造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叠系(P)、三叠系(T)。其中二叠系龙潭组(P2l)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和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则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