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21高考命题点一情节类题教学案苏教版 (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21高考命题点一情节类题教学案苏教版 (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b94d1a5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c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

手 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悬念 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抑扬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伏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突转 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结构的脉络。 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线索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围绕作品中的两个主要对比 衬托 铺垫 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第二,根据题干要求,回归文本,在脑海中搜索情节手法相关知识,准确判断出运用的手法。

第三,规范答题,力争满分。

题型三 分析情节作用

怎样确定是情节作用题

(2019·全国卷Ⅲ)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题干 示例 (2017·浙江卷)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16·浙江卷)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情节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辨 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怎样解答情节作用题

《祝福》写祥林嫂问“我”灵魂有无的问题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要点 祥林嫂是清醒的,她是有意识的,并没有说魔怔,因为她还知道,要找文中的“我”——一个出过门的、识字的人,来讲解她所解释不清的事,显得真实可信 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了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更深的苦痛与恐怖。也反映她死前的恐怖和矛盾——害怕有魂灵,这样她就会被锯成两半;又希望有魂灵,可以在死后和阿毛团聚 在鲁镇这样一个闭塞的,黑暗的,毫无民主和科学可言的社会里,祥林嫂抓住了一个与外界相连的渠道,这也表明了她不仅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她在受害的过程中,还进行着抗争和反思,这样的反思最后使她成了一个向往着新生活的开拓者。更能揭示文章的主旨 回答 角度 答题启示 情节 方面 1.回答某一情节作用时需要看这一情节与上下文语段的关系,进而回答出这一情节在全文语段位置方面的作用 2.某一情节往往是为刻画人物人物 形象 方面 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对人物性格或形象塑造方面的用途 环境与 主旨 方面 3.文章的任何段落都是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的,所以在表现社会环境方面或主旨表达上的作用也是考虑的范畴

3.(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

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