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学生的厌学心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透视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b48211958fafab069dc02c8

“进步的绊脚石”

----透视中学生的厌学心理

【摘要】:学习障碍是当下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而厌学心理则是中学生进步的最大心理障碍。每个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研究非常必要,这一定程度上能引起人们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对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学生;厌学

引言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可谓是不容乐观,而且仍有下滑的趋势。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社会经验的不足,因而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家长和老师在这个阶段强调最多的也就是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学习障碍则构成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厌学则成了学习进步的最大“绊脚石”。在本文中,笔者试从厌学现象、厌学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方面阐述中学生的厌学问题,以帮助中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问题。

一、 厌学现象----产生学习障碍的“罪魁祸首”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及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产生了消极情绪,不能适应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现象。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就决定了他在学习上的表现。而厌学可以说是产生学习障碍的“罪魁祸首”,据一项带有普遍性的调查表明,有28%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43%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不愿意上学。中学生的学习障碍包括厌学、考试焦虑以及学业不良三个方面,但是消极被动的厌学心理是产生考试焦虑和学业不良的一个主要内在因素。经调查研究发现,上课不认真听讲、提不起精神、迟到早退、无故旷课、放弃学业等厌学行为在中学生中屡见不鲜。并且在老师和

家长的一再监督和强调下,这种状况似乎也没有改良的迹象。厌学心理可产生“连环效应”的不良后果,首先消极的学习态度必然导致中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下降,甚至厌烦同学、厌烦老师;随之而来的是家长对学生的质问,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本就反感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会产生更严重的厌学心理。长此以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受到无法估量的危害。

二、 产生厌学的综合原因

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愈演愈烈,既然厌学心理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那么分析其背后产生的深层原因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经研究表明,导致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中学生个人的内在原因、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

(一)个人的内在原因

学习的天赋因人而异,中学生的智力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的增减,综合智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几率更大。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被动消极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转变,从而降低中学生学习的难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的正是个人的努力。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的发展,这也造成了他们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无论是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会交往方面中学生都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中学生热衷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接纳和欢迎,于是学校成为这些学生展示自我交友的舞台,自然努力学习也会是他们想要得到肯定的方式;相反,学校对于一个在同学中孤独不受欢迎的学生而言就是痛苦的场所,自然不能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沉重的学习压力已经让学生不堪一击,若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再面对老师、父母的责怪,则更容易出现困惑和焦虑,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家庭环境起着主要的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力的逐

渐增大,不少父母对孩子寄予的期望总是很高,甚至超过孩子自身的能力范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父母给予孩子的是严厉的管教,包围孩子的是在不绝于耳的责备声、总被拿来与他人作比较的压力。因此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只有痛苦没有欢乐。长期在这种高压而又紧张的状态下,广大中学生的柔弱心灵感受到的只有疲倦。当他们的承受能力无法与父母的期望值一致时,便产生了厌学的行为。相反,为生活忙于奔走的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学习疏于关心和问候,当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得不到父母的及时表扬和奖赏时,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乐趣。缺乏了激励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产生厌学行为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校也不可避免运用一些手段追求高升学率,于是补课、占用副课上主课等现象屡屡出现在中学学校。本用来放松身心的课外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被无情的占用,学生的学习乐趣自然在这种情况下一点点的消减,直至产生厌学心理。

同样,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平淡的教学方式、枯燥的教学气氛已经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繁重的课业只能徒增学生对学习的厌烦。为了追求个人的业绩和评优,部分教师对学生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这些老师眼中的“差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心理也就产生了。一个具有优良个人素质教师,在道德上、工作上体现出来的个人魅力将是学生喜欢学习该门课程的原因;相反一个老师若不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就会“恨乌及乌”,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对他的课也不感兴趣。

以上三种因素综合作用是中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三、 厌学心理的解决方式

由于产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厌学心理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只有面面俱到才能把学生产生厌学行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学生个人的内在原因多数由于天赋的缺乏和生理发育阶段的限制。天赋与遗传有很大关系,我们能

做的就是不断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而身心发育的不平衡是属于该阶段孩子发育的正常现象,但这种现象随着中学生的成长最终也会得到解决。学生应注重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因素,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观念。而在处理中学生的厌学行为时,家长老师和学校也应该携手努力,让孩子爱上学习,以学习为荣。

作为家长,不应该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的高低,也不应该只顾着挣钱养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身心的关爱。如今,中学阶段的孩子遇到挫折更不愿意向他人倾述,以至于憋在心里郁结。因此父母应该作孩子们的好朋友,抽空与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开解孩子内心的郁闷。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家庭作业,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增加彼此的共同语言。而不是对孩子不分是非的责骂或者敷衍了事的回答。单纯的孩子们要求的并不多也不过分,父母的一声夸奖、一句问候都能让孩子高兴不已。针对周末的辅导班、假期的培训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让孩子参加。当孩子已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应该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奖赏,物质奖励、休闲放松的方式都可以,无论什么形式的奖励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好处,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留出自由的时间让孩子们进行放松娱乐。劳逸结合才能保证中学生有充沛旺盛的精力进行学习。厌学转变成好学也才有可能实现。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做法就是本末倒置的愚蠢行为。学校树立的教育理念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尽量做到使教学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符合,防止给学生添加过重的学习负担,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条件,提供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专研,防止“题海战术”的训练,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运用实验道具等方式增添课堂的吸引力,灵活的变换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寓教于乐”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学生学习负担的相对减轻,无形中也会使厌学心

理产生的可能性降低。此外,教师应注重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受欢迎度;教师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表达尤其是批评和表扬学生的语言艺术的运用,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结束语

厌学心理是中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问题,屡见不鲜的厌学行为发展下去必然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厌学行为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无论是个人、家长还是学校老师的原因,或者是几方面的综合影响,解决中学生的厌学心理都迫在眉睫。而在解决厌学心理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在家长、老师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帮助学生从厌学转向好学,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提供综合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齐建国,薛懋青.《学会健康生活:青少年健康教育指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1. [4]黄彩英. 《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