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谈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ec577751e79b896902268c

浅谈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有成功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些对在摸索发展中的中国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通过改革开发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近百年来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说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落后是被动挨打、受人欺侮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旧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的灭亡。但是,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要想在洋人面前扬眉吐气,还需要经济发达、国家富强。1953年9月11日,周恩来说:“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站立起来。这是一百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并为之流血奋斗的宏伟事业。不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改造,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完全独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特别重视改革

与发展的结合,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上新台阶,作为选择改革措施的最根本的依据。始终用生产力发展的标准来检验改革的总体战略与具体方针的成败得失,并根据这种标准不断对改革措施与政策进行调整。

2.在改革中必须敢于实验,大胆探索,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新路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更需要敢闯、敢试、敢拚搏的精神。纵观人类发展的厉史,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是敢想、敢干、敢实验的结果。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就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又给我们的改革开放实践敲了警钟,完全按照西方的体制和模式进行改革是一条死路。俄罗斯历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判断: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改革,是俄罗斯历史上第4次大劫难,而前三次分别是十三世纪的蒙古入侵,十九世纪的拿破仑入侵,二战时的德国入侵,企图按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一步进入自由市场经济的“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走到了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因此,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常丰富的政治内容,是实事求是的有力体现。在这一思想原则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实施,非常注意从国情、民意出发。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即使要学习应用,也只有与国情相结合才具有实际意义。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要求,解放思想,不断进取,又从地方、行业、企业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改革方法、手段和内容。最可贵的是,有了这样一种从实际出发的信念,使一批领导者敢于顶住违背实际的要求和做法,避免了改革走弯路,使改革不断取得实效,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使一大批改革的领导者得到锻炼和成长。

3.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抓住时机尽可能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争取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体讲起来,就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

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1994年初,江泽民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坚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坚决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坚持我国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关系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过去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在强调计划经济和计划调节事,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如洪水猛兽,计划集中过多,统得过死,财政搞统收统支,商品、物资实行统一调拨,分配,企业池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整个经济缺乏活力,生产受到影响,人民所需日用品单调、匮乏。

十年改革中,我们在实行计划指导的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市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不可否认,在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上,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种否定计划经济,不适当地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解释为“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甚至主张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偏向。结果造成了总需求与总供给、财政收支、信贷等方面的比例失调,以及电力与运输落后,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等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做到在总体上自觉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避免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秩序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物资财富的巨大浪费和损失。但是,在总体上自觉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本身就明确无误地意味着必须在宏观上坚持计划指导。不但需要把握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总量平衡和重要比例关系,而且需要建立相应的计划体制,以适应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计划体制应当遵循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能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也不能过于分散、放弃管理。

5.坚持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我国改革和开放是同时进行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改革是开放的条件,开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动力。

改革是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是改变原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变成与我国的多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多种生产关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才有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同时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带来其它体制的变化,这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以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要实现我国的快速民展,就不能做井底之蛙、闭门造车,必须要看到其它国家的发展情况,所以我国同时又制定了开放的政策。我国人民才知道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会模仿、继而才能创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政治体制改革不健全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应付经济搞活、人员流动、言论放开的局面,保证社会的稳定,同时,为了以政府之手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最高当局自然选择了建立大政府、强政府的模式。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显然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对官员权力的监督有一定程度上的失控,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政府和官员,以至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特权利益集团,严重地阻碍了公民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由于存在严重的政府失败和官员的败德行为,导致中国的“软政权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法不依,执法犯法”;各级政府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了空前的质疑;地方政府信用不断降低,社会不满情绪不断增长;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有数据表明,2006年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达到八万起。中国一方面,公权力如癌症一般大肆扩张,另一方面,公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