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df879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5

象,它在研究物理对象时,可以在空间方面加以分离,在时间方面加以静止,而的生命意志却是一种绵延,是既不能分离,又不能静止的,只能依靠直觉。三是虽然极为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并不一概排斥理性。他们大都反对的只是对理性的滥用,认为理性并不能把握生命的意义。

二. 由非理性主义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

西方社会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由

于人们利用科学手段过度掠夺自然而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社会危机与社会动荡也更为激烈,学生造反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风起云涌。产生了以“否定”、“破坏”、“消解”、“颠覆”现存的一切观念、价值、制度为主旨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们对传统的理性观念采取了更为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们更多地是揭示了理性的阴暗面。 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认为:“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1

。他们考察了启蒙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他们认为,进行启蒙的理性本是以破除迷信、消除神话,从而使世界清醒为已任的,但其一开始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神话和新的迷信。因为这种启蒙的理性使人的掌握和支配自然的权力不断增大,使得他具有了与神一样的支配自然的权力。而且,“随着支配自然界威力的增长,社会制度支配人的权力也猛烈增长”。启蒙精神在依靠知识对自然的统治过程中,技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成为知识的本质。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成为了人统治人的工具。这样,启蒙理性对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却导致了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扭曲,甚至为了效力于现存制度而疯狂欺骗群众的。 阿多尔诺把“奥斯威辛”视之为启蒙理性的产物,利奥塔则声称自己仿效阿多尔诺,“用了‘奥斯威辛'这个名词来象征最近的西方历史从‘现代主义'的人类解放事业的角度来看是多么的贫困”2。

因此,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的一个特点:他们把理性与极权、压迫联系起来。他们对理性进行颠覆的角度从认识领域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排斥与否定态度,较之近代的非理性主义更为激进。

另一个特点是,后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者仍然是以理性的方式来建构非理性。按德里达的观点,以往的非理性主义仍然是一种设定了“在场”的形而上学,设定了世界和人的某种本质,或意志,或本能、或存在、或情绪,仍然没有摆脱理性的制约,也就说,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者在反理性问题上还不够彻底。这种新的特征就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者以功能性的非理性即否定、消解、摧毁、颠覆等功能性的因素,代替了非理性主义者的实体性的非理性即本能、意志、存在(此在)等实体性的因素。这种新的特征,根源于后现代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取向。

12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页。

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4页。

5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的反理性主义者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

在认识论上,根本否定存在任何的表意活动,一切只是语言游戏而已。德里达通过对能指与所指区分的消除,实现了对寻求文本意义的这一努力的排斥与否定,德里达的一句名言就是“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就是说本文与文字之外没有真理,也不显示真理。没有了意义的寻求,没有了真理的寻求,一切就是游戏而已。德里达在其著名的演讲《人文科学语言中的结构、符号及游戏》中明确认为,“游戏的规则已被游戏本身替代”1。任何规则甚至是游戏的规则都是不必要的。这样,传统理性主义求真的活动就为这些后现代主义游戏的活动所代替。

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虽然反对人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去把握事物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但由于设定了某种“实在”的存在,至少肯定了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方式,如体验、直觉、情绪等去把握这种“实在”。而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理性主义者则根本否定了事物之后的“实在”的存在,因而认识就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把握什么东西,一切都是在差异、流变之中,人们对待现实与世界的态度就只能采取游戏的态度,而且就连游戏的规则也是不必要的。

在价值观上,根本否定任何价值的存在,取消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巴尔特、福柯和拉康都宣称“人”(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对人的理解)的死亡,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福柯则从他的“知识型”理论出发,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他们所宣称的被近现代思想中加以抽象化、普遍化的主体的观念的死亡,实际上又是以另一种方式把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又推向了极端。因此有学者说:“现代主体恰恰死于后现代的个体充满活力的时候”2。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之死”是对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想之父的尼采的“上帝之死”的进一步发展。在尼采那里,“上帝”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而且是哲学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代表的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孜孜以求的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他所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是要对人类的价值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福柯认为,尼采宣布了“上帝之死”,实际不也就宣布了“人的死亡”,因为人与上帝具有奇特的亲缘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代表了西方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人的终极价值、目标的“上帝”的死亡,依附于“上帝”的西方近代的“人”的观念也死亡了,人们不再以他来规定自己的生活。但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甚至非理性主义者提出的人道主义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而表现人类价值和理想的人道主义观念在福柯那里却成了“我们思想中的一个累

12

王逢晨. 最新西方文论选[C]. 南宁: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150页。

Ferry and Renaut. French philosophy of the Sixties [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0, p66-67 。

6

赘”1。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 在历史观上,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利奥塔指出:18世纪发展起来的启蒙理性观念,使人们相信社会的进步,会把全部人性从无知、贫困、落后、专制中解放出来,但是,“问题不在于缺乏进步,相反,正是发展(科技、艺术、经济、政治上的)制造了全面战争、极权主义、富有的北方和贫困的南方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失业和‘新穷人’、普遍的无文化和(在知识的传授上的)教育上的危机、艺术上的先锋派的孤立(和一个时期以来,对他们的否定)的可能性”2。

哈桑(Ihab Hassan)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3。福柯的理论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说:“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的零落时间的印迹。而今不连续性却成为了历史分析的基本成分之一”4。他认为,应摆脱诸如起源、传统、影响、发展和演进等标示连续性的概念,应关注的就是诸如界限、决裂、分割、变化、转换等标示不连续性的概念。

以往的非理性主义在对待历史发展问题上,虽然不抱乐观的态度,但总是抱着悲观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本身则包含了某种价值判断在里面,例如,萨特却要以主体的这种能动性来抗争现实的荒谬性,认为现实的意义正在于主体的赋予,所以他把自己的存在主义视为一种人道主义。而后现代主义中反理性主义对历史既不抱乐观也不抱悲观的态度,因为不论那种态度总是预设了某种价值,就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中心主义”的体现。所以,后现代主义者不但放弃对历史的连续性的看法,而且干脆把历史看成是碎裂的,只是在现时之中去寻找满足与慰籍。 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理性主义,虽然较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更为彻底,但其理论自身具有自我破坏性。既然任何“文本”都不是表意的,都不是对实在世界的反映,都不传达任何真理内容,我们又何以把他们的理论当真呢?他们认为没有任何绝对的真理,实际上也把这种观点绝对化了。因此,可以说他们肯定的就是他们所否定的东西。

[参考文献]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

-----An inquiry on the western philosophy’s development

WenBi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

12

布洛克曼. 结构主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5页。

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 3

王潮. 后现代主义的突破[C].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4

福柯. 知识考古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7

Abstract: After the Renaissanc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ecent philosophy, modern philosophy and post- philosophy. Rationalism,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 are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ree types of philosophy respectively. The change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 is not only due to western social and scientific background, but also due to the theoretical defect of classical rationalism.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