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经济改革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d1fdee3186bceb19e8bb48

经济改革学期论文

自贸区的成立面对的现实环境 --对当前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分析

摘要: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的改革从此进入实施阶段,这标志随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亚洲金融中心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中国政府将上海自贸区视为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前面加上“中国”意味着政府视上海自贸区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准的“试验田”,这不单单加快上海转型发展,更是一项事关改革开放全局的国家战略,它的成败决定着中国改革开放下一步的动向和道路。

无论是现代文明史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三大动力之一。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创新的金融产品的基础之上,金融资产在国民财富中的比例远远大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阻碍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金融改革迫在眉睫!在全国最发达的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无疑为金融体制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这符合国家领导人由点及面的改革方略[2]。

在此风云际会之际,国家变革思维,推出自贸区这一步妙棋,为摆脱泥藻,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再一次腾飞.本文基于国际和国内视角,讨论了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窘境.

关键词:自贸区;金融;环境分析;国内外

班级 研部6班 专业 国际贸易学 学号 0133100020学生姓名 谭磊

经济改革学期论文

自贸区成立面对的金融背景 国内

中国经济历经了全球贸易大国、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现正在谋求金融大国,以实现大国崛起. 无论从现代文明史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三大动力之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想匹配的时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当国民经济不断前进发展的时候,与之配套的体制却在束缚着它的上升空间,主要有国内和国外的双层挤压.

从国内的角度来看, 1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创新的金融产品基础之上。另外,金融资产在国民财富中的比重,也是实体经济望尘莫及的。但即便是这样,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市场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它积聚了许多亟需改革的重大问题: 依靠信贷扩张引致的经济增长模式再难持续,产能严重过剩,投资结构不合理,资产价格泡沫随时可能破灭,债务链条由于经济增长动力衰减而面临断裂[3];另一方面,日渐严峻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不公问题,加上外部经济的失衡局面迟迟未能改善,使得中国资产泡沫一旦破灭,有可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和构建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失去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时间窗口.

1. 银行业不思进取拖累经济转型

谁都知道,长期以来“躺在床上数钱”的银行业,其实根本不缺钱,而是为了局部和短期利益,将资金投入到那些能够带来快钱的领域,支持投机性活动,或者进入产能过剩行业,导致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投入的推动,引起了货币沉淀规模的膨胀,在拉长债务链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系统性经济风险的上升[4]。

在中国经济棋局中坐标地位显要的银行业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凸显关于银行业改革的上一轮制度设计的负效应正在陆续表达,更反映出市场期待的银行业改革暂时停滞之后有关市场主体行为的日渐扭曲,以及下一步改革的迫切性。

班级 研部6班 专业 国际贸易学 学号 0133100020学生姓名 谭磊

经济改革学期论文

握有最多金融资源并享有诸多政策红利的中国银行业,在渡过了“入世”冲击之后,其行为表现与市场与民众期待日渐背离。无论是名目繁多的乱收费还是损害市场声誉的增发行为乃至本就形成垄断格局的相关市场主体之间的参股甚至串谋,尽管可以让银行报表短期内变得格外好看,但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绝对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谁都知道,以四大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其市值跃居全球同业前列并不代表它们的经营与管理已臻世界级水准。全行业净利润屡创新高,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降至历史新低,也并不表明中国银行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相信也不会有人承认中国工商银行在戴上“全球最赚钱银行”的帽子之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顶尖银行。

谁都知道,在全球前六大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大国。甚至同为“金砖”成员之一的印度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5]。而在中国,关于利率市场化一直存在激烈争论,甚至连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人更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向市场发出警告:贸然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放大银行与企业的“道德风险”,进而扰乱市场秩序,进一步拉大存贷差。其背后的用意很清楚:反对利率市场化。

其实,周小川行长早已承认: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说,在既有的利益格局下,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之争实质是银行享有的制度红利存废以及延续之争。众所周知,在金融创新方面尚处于求学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其赖以盈利的“铁饭碗”就是靠固定存贷差。也正是有了这个盈利王牌,才使得主要大银行对加息根本不在乎。因为信贷需求的任何下降可以被更高的利差抵消。最近十年,净利息收入在银行的利润构成中一直占60%以上。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3418.7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0.4%。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6]。很难想象,一旦这个“铁饭碗”被打破,情形会如何?

真正的危险还在于:一旦中国银行业在垄断与暴利的环境中浸润太久,不仅转型的动力将显著降低,而且造成转型边际成本的大幅上升,甚至利用其在政府与市班级 研部6班 专业 国际贸易学 学号 0133100020学生姓名 谭磊

经济改革学期论文

场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纽带,影响银行业改革的进程与路径,降低政府对银行规制的取向,进而形成阻碍金融改革的强大利益集团。如若这种格局进一步巩固,不仅有可能放大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也使得中国在下一步的全球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也许能在5年内将经济规模做大到15万亿美元。但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体系业已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得我们必须格外警惕可能遭遇的转型停摆。如果继续放任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如果银行体系不能尽快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并使自己的行为契合普适性的市场规律,则中国银行业不仅有可能挥霍掉来之不易的比较优势,更将失去构建竞争优势的时间窗口。进一步的,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世人皆知,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前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保体系,且在1990年资产泡沫破灭后的长达20年中,日本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丰田、日立、松下等超级企业的出口利润为日本银行业消化不良债权提供了来源,为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衰退创造了条件。而且日本高达数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可观的年收益又大大增强了日本金融体系修复的动力。而当今中国,经济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亦很严重,在这种约束条件下,必须格外小心资产泡沫膨胀之后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7]。如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局部风险的扩散和累积将有可能演变成系统的经济与金融风险,而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很有可能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定时炸弹。

2. 房价过高

中国市场缺乏健康投资的安全资产。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闲钱投资到了一、二线城市的 房地产(行情 专区)市场中,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于货币的稀缺性,又观察到政府对房地产市 场那种“避免硬着陆”的调控方式,来做出房价今后只涨不跌的“安全性”判断。于是,这 更加会导致这些社会大众把长期的闲资放在房地产市场中进行“储蓄”的后果。这样一来, 中国货币今天使用的“低效率”(大班级 研部6班 专业 国际贸易学 学号 0133100020学生姓名 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