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5236d1195f312b3169a553

(二)、建立监督制度体系。据了解,近年来,中组部在总结各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规定》,编制了《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初步建立起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的制度体系,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围绕健全干部监督机制,从各自实际出发,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在规范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方面,许多地方围绕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问题,建立和健全了党委(党组)议事规则;抓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作了具体规定;在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制度方面,对检查监督内容、职责范围、方法途径、违反用人规定的处理办法以及监督检查的组织领导等作了明确规定,推动了监督检查工作的规范化和经常化;在建立健全组织部门与执法机关的联系沟通制度方面,各级组织部门普遍建立了与执法机关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问题,互通信息,研究对策,协调行动,从而增强了干部监督工作的合力。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

(一)、加强领导,全面部署,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摆上各级党委(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下发后,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

5

署本地区、本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对今后三五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了具体安排。

各级党委(党组)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与宏观指导,许多地方成立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其它部门紧密配合,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组织部门进一步明确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职能,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力度明显加大。 公开选拔,开门纳贤。各地各部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选拔职位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地方用于公开选拔的大多是党委政府重要部门的重要领导职位,有的还公开选拔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后备干部。二是选任方式更加科学。不少地方改进考试内容,完善考察程序,更加注重测试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重视群众公论工作实绩。

公平择优,竞争上岗,各地各部门把竞争上岗作为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式,许多地方利用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在直属部门推行竞争上岗。有的对部分空缺职位实行竞争,有的拿出全部空缺职位进行竞争 。广东、海南等省在省直部门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做到任前公示,群众把关。对县处级以下干部全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制,部分省区市还大范围地进行了地厅级公示制。

(三)、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有了新的突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各地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

6

结构,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改革探索,普遍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很多中小企业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等方式产生领导人员,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各地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考核,并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监督方式。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法,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建设在配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资源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重点问题有新的探索。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各地各部门注意综合运用民意测验、民子评议等方法,扩大群众在决定干部“上”与“下”方面的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一些地方实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制度,制定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方法、程序和调整方式,为干部能“下”提供科学的依据。有的地方试行领导干部任期制,明确规定领导干部连续任职以及担任同一级领导职务的最高年限,使干部能“下”逐步制度化。同时,对新提拔的委任干部实行试用期制度,使组织上能够更加准确识别和使用干部,对不称职的干部早发现、早帮助、早调整。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度,探索制定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和引咎辞职的实施办法。许多地方正在研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能“下”的各项配套措施,采取降职任用、离岗培训、轮岗、待岗等办法,妥善安排被调整下来的干部,注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为下来和出去的干部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同时应加强舆论宣传工

7

作,教育和说服干部转变传统观念,正确对待“下”的问题,努力营造一种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干部监督特别是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方面,探索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各级组织部门设立群众举报电话,指派专人接待和受理群众的举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具体、线索清楚的,都认真调查,搞清楚事实真相后再决定是否任用。

(五)、实施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1、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和基本要求是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为重点,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完善体制,健全制度,改进方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2、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领导人选,择优任用。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进一步完善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负责人选举制度。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等中介机构,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强对人才评价推荐机构的指导,发挥人才评价推荐机构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套中的作用。

3、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经营管理者收入

8

与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的具体办法。对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突出,为企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导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探索年薪制,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推行年薪制分配方式改革进行指导和监督。

4、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党组织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和厂务公开等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建立健全监事会,依法行使职权,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建立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凡是由于企业领导人员失职、渎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职务。

5、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委任、选任、考任。在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其任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竞争上岗,择优聘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