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质及石漠化概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云南省地质及石漠化概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a429fb465ce05087632133b

动形成地台的结晶基底;其后发育大红山群、昆阳群“上亚群”和“下亚群”,它们在空间上自地台边缘(西)向内部(东)排布,火山活动和变质强度均渐次减弱,同于晋宁运动褶皱固结而组成地台的褶皱基底。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地台向北西、南东方向增生,除滇中地区的康滇地轴外,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盆。印支期,两侧的中甸地区和丘北——广南地区,重新发育为地槽环境,但为时短暂。晚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早期,在上述原来的沉积区相继隆升的同时,长期被剥蚀的康滇地轴区却强烈凹陷,形成著名的滇中红盆。与上述构造环境相对应,中甸地区和滇东南地区均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前者以印支期中酸性喷发——浅成侵入岩为主,后者以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包括物探资料推断的隐伏岩体)为主,均系两区内生矿产的重要成矿因素。新第三纪以来的断陷盆地,是云南挽近时期地质发展的一大特色,本区尤其显著,形成了煤、泥炭、硅藻土等重要矿产。

(二)西部地区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西,以往曾统称“滇西地槽”或滇西地槽区,表明其总体为地壳活动带。经研究,由位于中部的近南北向延伸的澜沧江断裂所分隔的东西两侧,地质特点有显著差别。其东的兰坪——思茅地区,隶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是吉特提斯地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印支期以后又发展为地堑型坳陷盆地;其西,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据近年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所发现的以Eurydesma——Stepanoviella为代表的冷水动物群,被证实为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部分。

1、兰坪——思茅地区

其东界为金沙江——哀牢山断裂,西界为澜沧江断裂。这两条边界断裂都具有巨大的规模,长期而复杂的活动历史,一般认为均属超岩石圈断裂。全区为一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狭长条带,北部德钦、维西附近东西宽仅30余千米,向南撒开,江城、勐腊一带增至250余千米,主体为一中生代地堑式坳陷盆地。

(1)地层及沉积特征

已知最老地层是出露于东南部墨江——绿春一带、阿墨江(李仙江)以东的志留系,为一套厚逾5000m的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属过渡型-活动型浅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景洪东南为富含火山凝灰质的滨海——陆相砂、页岩;墨江一带为砂,页岩夹少量灰岩、硅质岩,主要为浅海较

9

深水环境沉积;北部德钦附近则为泥质碳酸盐岩。总体情况是:东、西两侧靠近深断裂部位,以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属活动型沉积;中部(永平西里、普洱——勐腊)碳酸盐岩比较发育,而火山岩少见,属稳定型、局部为过渡型沉积。盆地中部地区,海侵始于思茅盆地,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为一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形成红色碎屑岩一碳酸盐岩一砂页岩系;兰坪盆地,迟至晚三叠世卡尼克晚期方沦为海盆,自下而上也形成砂页岩、灰岩、页岩(海侵期滨海——浅海相)和陆源啐屑岩(海退期滨海沼泽相)。

(2)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以火山岩和超基性岩最为引人注目,中——酸性侵入岩也有较为广泛的出露。从地域上看,仍以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和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火山活动强烈,但中部如普洱——勐腊一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亦有火山岩夹层。从岩石类型看,华力西早期以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中——晚期和印支期以熔岩为主。其中,华力西期火山岩一般为海相环境的喷发产物,富钠,属细碧岩——角斑岩类之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属亚碱性——钙碱性岩系;印支期火山岩以酸性岩(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英安岩等)为主,德钦——景洪一线上部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比较发育,一般为陆相或海陆交替环境下的裂隙型喷发,高钾而低钠,属亚碱性系列。但也有部分地区(维西、景东——景谷)出现富钠质的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类。

基性——超基性岩成带呈群分布。西带(澜沧江带)自北而南有吉岔、半坡、和景洪附近的岩体(群),均属基性岩、铁质超基性岩类(m/f值均<6),二者常紧密相伴产出。

中酸性侵入岩仍然遵循分别集中于东西两侧断裂带的分布规律。金沙江带北部加仁、德钦等岩体,早期(印支期或晚华力西——印支期)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晚期(燕山期)则为偏酸性的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石有较宽的成分演化范围、可能主要属于I型花岗岩类;以南的鲁甸岩体,紧靠金沙江断裂西侧,侵入于中、上三叠统,又为上三叠统中上部地层沉积覆盖,岩石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边部多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为S型花岗岩。南部澜沧江带,早期(印支期)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类,较偏基性,岩石化学显

10

示以1型花岗岩为主;晚期(燕山期),则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的小岩株。哀牢山——绿春一带,墨江以北紧靠哀牢山断裂的各岩体均呈狭长状,为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岩石普遍具糜棱岩化。

此外,本区内主要沿金沙江断裂带,尚有较多喜马拉雅期的浅成 (酸——碱性) 斑岩类分布。

(3)构造及变质

本区构造格架清晰、稳定,虽经过较长的活动历史,但始终受到两则深断裂带的控制,构造线方向亦与之一致。变质作用与区域性大断裂(带)紧密相伴,因此,变质岩亦作带状延伸,构成若干构造一变质(岩)带。

维西附近的雪龙山变质岩带,出露于德钦——通甸断裂带。变质岩石为片麻岩、石英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夹角闪片岩,糜棱岩化强烈,实为一构造透镜体。

景东无量山变质岩带,位于无量山主峰地带,岩石以片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低角闪岩相,恢复原岩为砂、页岩类。

澜沧江断裂东侧,南段晚古生代地槽型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普遍经受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但变质轻微,仅达低绿片岩相。北段,侏罗——白垩系地层卷入变质,有典型的热变质矿物——红柱石、堇青石,以及斑点构造,显示其为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产物,变质程度以低绿片岩相为主。

金沙江断裂带西侧,德钦——维西一带,西支变质带由“德钦群”组成,为板岩、千枚岩夹炭质板岩、碳酸盐岩及变质中——基性火山岩。

哀牢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颇具特色的构造——变质带。

除上述分布于本区两侧的构造——变质带外,其间的中生代坳陷主体部分,构造变动较

为和缓,岩石亦基本未受变质。但思茅盆地轴部的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带,不仅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沿之有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形成的酸性岩小岩株和断续分布的轻变质岩,其向北可能与无量山带复合,并断续北延至兰坪盆地内,构成漾濞——营盘山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带。

(4)金平地区地质概况

金平地区,指夹持于藤条河断裂和哀牢山断裂之间的三角形地带。本区出露地层以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为主,另有少量三叠系,各时代地层岩

11

性特点、建造性质与大理海东地区颇为相似。本区构造明显受哀牢山韧性剪切带影响,剪切形变普遍发育。

综上所述,兰坪——思茅地区古生代是古特提斯地槽的组成部分。古生代一中、晚三叠世,无论从地层、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活动,均反映出两侧地壳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而中部相对较为稳定。晚三叠世晚期开始,逐步进入内陆河湖相沉积为主的发展时期,中部强烈坳陷形成窄长的堑沟。喜马拉雅早期褶皱,大盆地亦随之消失,其后则为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和断陷盆地湖沼相含煤沉积。

2、保山一腾冲地区

位于澜沧江断裂以西,西临缅甸。西部的怒江断裂、中部的柯街、南定河断裂,将全区分割为东西两大构造岩浆带及其间所夹持的相对稳定地块,三者各有其不同的地质构造特点。

(1)地层及沉积特征

本区地层以中部的保山——镇康地区发育最为齐全,且基本属于稳定型沉积,其他则显得比较复杂。

(2)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的显著特点是酸性深成岩体十分发育,且分别在西部 (高黎贡山——腾冲——梁河)和东部(昌宁——勐海)集中成带出露。

东部以临沧花岗岩基为主体,由二长花岗岩及少数花岗闪长岩或斜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暗色包体和混合岩残留体常见,包体和残留体的片理与区域构造线、岩体走向和局部出现的片(麻)理产状一致,为一同造山期深熔准原地花岗岩基。

西部以北东向芒市断裂为界,分南北两花岗岩区。南区潞西复式花岗岩基沿古生代隆地区核部侵人,以加里东期的平河花岗岩为主体,燕山期(燕山早期——晚期,部分可能延至喜马拉雅早期)花岗岩再侵入于老岩体的中间和北侧。

中部保山——镇康地区,花岗岩仪偶有出露,且规模甚小。但镇康木厂岩体,却系省内为数甚少的、较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体,主要由碱闪碱长花岗岩、霓石碱长花岗岩等组成,其稀有、稀土元素丰度普遍较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