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阿数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镇康阿数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89e1f0a844769eae009ed51

在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打歌”唱“阿数瑟”唱曲文化的工作中,镇康县的文艺工作者还根据“阿数瑟”打歌名曲《阿妈小儿喏喏睡》改编出了舞蹈音乐《娃娃娘》;根据“阿数瑟”打歌调创作编排了包括德昂族、傈僳族、彝族、汉族、佤族在内的具有镇康县各民族特色的广场舞音乐组合;以打歌形式为主,编排、加工、提炼了《花棍舞》、《十二月问花》、《小小三弦轻又轻》、《左脚蹬、右脚蹬》、《穿花舞》等文艺节目搬上舞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镇康县依靠政府搭台,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在深入挖掘整理边地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创造、推陈出新,按照时代需求和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融入丰富多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化内容,让散落于民间的“阿数瑟”打歌曲调熠熠生辉,重放光芒,使文化“育民”的作用更加凸显。如今的镇康,处处是歌声、处处出艺人,处处都是歌手赛歌的舞场,处处都可看到“阿数瑟”爱好者的身影,“能说话的会唱对子、会走路的会打歌”的浓厚群众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阿数瑟”文化在全县遍地开花。与此同时,通过创新,在达到繁荣发展文化、激发文化活力的目的,也培养和锻造了一批批乡土文化人才,为传承发展边地民族民间文化、培育壮大边疆农村文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和谐文化 培育文化市场 显现文化实力

打造以“阿数瑟”打歌文化为代表的边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既是镇康县立足县情,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思路,也是镇康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构筑乡风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打歌”唱“阿数瑟”活动在让人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的同时,激发着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振奋精神、坚定意志、生生不息,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项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在镇康民间根深蒂固,遍地开花,已经成为了镇康县各族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我们满怀豪情建设“景美民富”新农村、“生态宜居”新家园的今天,这门古老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以它不断焕发出的无穷魅力和绝代风姿荡涤着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和不良文化的侵袭,在镇康县构建乡风文明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镇康通过多年来致力于边地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不仅使农民从中得到身心的愉悦,更使全县建设农民群众精神家园、推进乡风文明工作迈开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更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在镇康县的一些村寨,农民群众还自发组织了民间打歌队,每逢婚庆喜事或重大活动都会应邀到场进行有偿表演,实现了农民增收、艺人致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创收打歌队18支,组建时间最长的已超出10年,每支打歌队队员20人左右,每个队员在保证做好自己的农活的前提下,人均年创收最少也在1000元左右。民间文化产业市场的初步萌芽,满足了农民群众“求乐、求美、求富”的时代需求,促使新农村中的新农民更加富有激情的去创造光彩夺目的新经济,让广袤的新农村因此更加生机勃发。

镇康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358公里,中华边地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绚丽多姿、底蕴深厚。与镇康毗邻的缅北果敢地区居民几乎全部是华人、华裔,境内外居民种族同根、风俗同类、语言文化同源;

两国边民世代友好、亲密往来,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群众体育文化联谊活动一直是镇康县与境外缅甸果敢民间交流的重要形式。缅甸果敢及周边的汉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也最善于打歌,大多数打的是“软调”,又叫“麻栗坝调”(果敢盆地俗称“麻栗坝”),“麻栗坝调”唱调千变万化,内容多以劝世良言为主,唱腔缠绵悱恻、婉转悠扬,令人拍案叫绝。“打歌”唱“阿数瑟”是中缅边境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致祝福的一种优秀舞种。由于境内外打歌文化同根同源,歌手们经常进行切磋交流、联欢联谊,形成了中缅跨境边地文化交汇融合的独特景观。在2006年举行的镇康县城搬迁暨首届中缅边境民间民俗文化节上,缅甸果敢地区派出代表队参加“打歌”、“国门对歌”活动,隆重庆祝镇康县城的成功搬迁。在之后每年举行的“阿数瑟”民歌文化节、歌王赛中,缅甸果敢都要派参赛队、代表团、观摩团参加;每逢“春节”、“中秋”等节庆日,双方政府、人民都会进行相互走访、慰问,共庆节日;两国人民一直保留着传统的通婚习俗,不论婚丧嫁娶,两国人民都相互往来帮忙,延续着万古不变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这些双边民间友好交往活动和联谊活动中,“打歌”唱“阿数瑟”是最常见最受欢迎的的方式,挖掘打造、传承发展“阿数瑟”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边疆、加强睦邻友好的积极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