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翻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文言文专题翻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f4884cec3a87c24128c4c6

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开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一行至京,置于光太殿,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特加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礼。其谏诤皆此类也。

(有删改)

(1)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

译文: 答案 我探求了许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关键词:“积年”“晓”“吾子”“见还”)

(2)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

译文: 答案 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用生病为借口坚决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关键词:“敕”“征”“固辞”“应命”) (3)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译文: 答案 (玄宗)多次拜访他,拿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咨询他,(他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关键词:“就”“访”,省略的主语须补上) (4)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

译文: 答案 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备优厚礼品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关键词:“出降”“有司”“发遣”“故事”) 参考译文

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访尹崇,借了扬雄《太玄经》回去读。数日后,再来拜访尹崇,归还他的书。尹崇说:“这本书意思较为深奥,我探求了许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一行说:“我已明白它的义理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惊,于是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意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对人说:“这个后生是颜渊(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啊。”一行由此大大地闻名于世。 武三思钦慕僧一行的学识品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了他。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用生病为借口坚决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从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

开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类)礼部郎中张洽赍拿着皇帝的文书到荆州强行起用他。一行到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多次拜访他,拿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咨询他,(他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备优厚礼品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一行认为(太平公主时)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地增加礼节。并且太平公主骄横僭越,后来因为这获罪,不应该引以为例。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只依照平常的礼数。一行的直言规劝,都像是这样。 (二)译出关键虚词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周文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周文逾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庆威仪端肃,枢机明辩。周文每发号令,常使庆宣之。天性抗直,无所回避。周文亦以此深委仗焉。 (1)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

译文: 答案 宇文泰于是醒悟就赦免了王茂,这时王茂已经被杀了。

解析 得分点:“乃”,于是;“而”,就;“已”,已经;“矣”,语气词,了。 (2)周文亦以此深委仗焉。

译文: 答案 宇文泰也因此深深信任倚重他。

解析 得分点:“以”,因;“焉”,代词,他。 参考译文

北周太祖宇文泰曾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很生气,要杀王茂,却又不是因为王茂有罪。朝臣都知道这事,但是没有人敢进谏。柳庆于是上朝为王茂申冤。宇文泰愤怒地说:“你就是辩明他没有罪,我也要判你的罪。”就捉拿柳庆到跟前。柳庆毫不畏惧,大声争辩道:“我曾听说君王有做不到的地方就是不清明,大臣有不为正道而争辩的就是不忠。我只是尽我的一点愚诚之心,确然不怕死,只是怕您成了不明的君主啊。”宇文泰于是醒悟就赦免了王茂,这时王茂已经被杀了。宇文泰很黯然,第二天,他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冤屈而死。可以赐给王茂家钱财布帛,来显示我的过错。”柳庆仪表堂堂,端庄严肃,处理要务头脑清晰。宇文泰每次发出号令,经常让柳庆宣读它。柳庆天性耿直,不回避什么。宇文泰也因此深深信任倚重他。

(《北史·柳庆传》,有删节)

(三)译出特殊句式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指传主宋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译文: 答案 银两、布匹和丝绸,诏书上没有写明(可以免除),如果一概减免,国家开支依靠什么? (2)始夫人(指苏轼之母)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译文: 答案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 (四)保持句意通顺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苏廷评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译文: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译文: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译文: 答案 (1)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3)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能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解析 得分点:(1)“径与欢笑造极”,省略主语;“府藏(fǔ zànɡ)”,肺腑。 (2)“素”,向来;“缘是大扰”,省略句。

(3)“非独??亦??”句式;“僻远自放”,自我放逸、远离功名;“过”,过失、过错。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祖父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能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