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精品教育.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9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精品教育.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b2be1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e

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 ①与“?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2分)

答:观点是( )根据是( )

第 5 页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槔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

第 6 页

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槔,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槔,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第 7 页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槔,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槔,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槔”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

第 8 页

“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语文科目的学习离不开做题,为此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顺利掌握这段时间学到的知识!

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