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期末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期末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61d47869e314332396893d9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中国外交》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中国外交》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在原则性规定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基本政策的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提出。

另起炉灶有两层含义:对外“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基本保证,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一条线一大片

“一大片、一条线”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

由于1969年苏联对中国领土珍宝岛的入侵,导致了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跌到了谷底,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这件事也使得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看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大国的不和,加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以及苏联实力的急剧窜伸,使得美国的战略开始出现了调整,因此,在此种国际格局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方针。

“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成就。首先是中美建交,开启了中国和美国友好的大门,这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良性的外部环境,改变了“两只手打人”、“腹背受敌”的局面,中国独立地面对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局面。那么,中国就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安全威胁。其次,由中美建交带来了中国与美国盟友建交的高潮。最后,中国进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开始发挥中国的影响,更加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即 抗美援朝战争 。

抗美援朝战争为朝鲜战争之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

朝鲜战争起初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内部旨在争取民族独立,统一国家,结束分裂的内部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决定介入朝鲜内战,并由此开创了一个错误的先例,派遣联合国军支援南朝鲜抵御北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北朝鲜人民军将南朝鲜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南朝鲜90%的领土。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直接介入朝鲜内战,并将战火扩大至中国东北。为了保护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免遭战火,在朝鲜战争开始四个月后即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之后阶段,中国称为抗美援朝战争),与朝鲜并肩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美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撤换了麦克阿瑟元帅,并从全球战略格局角度出发,认识到在远东的战事不利于其全球争霸,因此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提出了停战谈判的要求。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1

4、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俄语: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5、尼克松

尼克松 即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英语: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是一位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截止2014年5月上旬唯一一位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

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担任了8年副总统。他于1960年参选总统,败给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成功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了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在1973年中止了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了中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了新的篇章,同年与苏联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了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了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了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后逝世,享年81岁。

6、中美三个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的是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

2

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7、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Mc 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独龙江流域,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8、廖高备忘录

《中日长期贸易综合协定》的别称,也称为LT贸易。名义上的民间贸易协定,但一般被认为具有官方性质。1962年11月日本前通产大臣高碕达之助率日本企业代表团访华时与时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廖承志共同签订。后改称廖高备忘录。由于廖和高崎两人姓的拉丁首字母分别为L和T,故称LT备忘录

《中日长期贸易综合协定》的别称,也称为LT贸易。名义上的民间贸易协定,但一般被认为具有官方性质。1962年11月日本前通产大臣高碕达之助率日本企业代表团访华时与时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的廖承志共同签订。后改称廖高备忘录。由于廖和高崎两人姓的拉丁首字母分别为L和T,故称LT备忘录。备忘录的内容主要是:

1.确认两国政府要保证相互贸易。

2.两国互派贸易代表,在对方首都设立办事处。 3.卖方企业可以使用日本进出口银行的资金。

后由于佐藤栄作内阁的干扰,LT贸易被下令部分停止,至1967年到期自然终止。 二、论述题

1、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作出了重要的决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就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战争干涉,而苏联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不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等。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国内: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如特务、土匪等仍伺机作乱;全国经济十分混乱,工农业生产严重滞后。

国外:美苏冷战的形势下新生政权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对,只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与中国建交;国际上霸权主义横行,美苏两国插手别国事务;亚非拉地区的许多国家仍未获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外交政策: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3、试分析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1)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我国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中苏关系降到冰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开始对自己的战略、外交政策作出广泛的重新评估。

改善中美关系,以对付苏联的威胁,同时,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这样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善关系的要求。 (2)美苏争霸的因素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3)“乒乓外交”的缓和作用。 (4)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问中国,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5)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亚非会议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历史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确定了中国的外交方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

5、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八项原则的精神实质及意义。请以非洲为例谈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的特点。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十国期间,阐述了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时所遵循的八项原则。这八项原则的核心是平等互利,尊重主权,不搞特权。八项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