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建筑文化之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上海老建筑文化之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6846f19e31433239689325

南、北三面直通马路处设三个通道,其中两个通道沿街建筑设过街楼。这个方案改善了大楼的采光和通风,也方便交通,受到业主的青睐。建筑立面有装饰艺术派竖线条,局部有简洁纹饰。外墙为汰石子毛水泥墙面。南京东路山东路转角处在屋面上建造3层高的塔楼,既作为大楼的标志,又作为引导南京路行人的视点。抗战时期,曾将大陆商场大楼让出,由哈同的遗孀罗迦陵接管,改名为慈淑大楼。解放后,慈淑大楼由市房管部门接管,改名为东海大楼,沿南京东路店铺开设新华书店、服装店,楼层由上海市第一、第二商业局、供销合作社、工商管理局等机关使用。1993年8月为了使黄金地段发挥黄金效益,上海市政府决定将机关搬出,恢复大楼商业用房的作用。在保护原有建筑外貌的前提下,拆除了不属于保护范围的零星建筑,将围绕大院的内侧砖墙全部打通,形成一个600平方米的中庭。

1、南京东路627号,华侨商店、七重天宾馆(原新永安公司) 永安公司的房产根据协议1941年应全部归还哈同,1930年永安公司老板的儿子郭琳爽从国外考察回来后,为了眼前解决商场建筑面积不够使用,以及今后永安公司大楼归还哈同后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以高价收购永安公司大楼东边相临的“楼外楼”茶楼产权,请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摩天大楼,当时永安公司对面的先施公司有个醒目的摩星桥,建筑师根据三角形地形因地制宜设计的方案,临南京路为双层摩天大楼,后部为8层,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4438平方米。一至五层为公司用房,六层为“七重天”游乐场,并有天桥与老永安大楼连通。沿街大橱窗以绿色花岗石镶贴,二层以上用浅黄色釉面瓷砖镶贴,整个建筑高耸挺拔,呈现出现代高层建筑风姿。1956年永安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新永安公司大楼商场改为上海第一医药公司,后来又改为华侨商店,楼层部分为七重天宾馆。

3、南京东路635号,上海华联商厦(老永安公司大楼) 1918年建造,由公和洋行设计,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占地5881平方米,建筑面积30992平方米。立面三段式划分,入口用爱奥尼式双柱,转角入口设三层高巴洛克式塔楼,名为“倚云阁”。屋顶花园名为“天韵楼”,当时陈列橱窗采用进口大玻璃,是上海大玻璃橱窗的先例。建筑立面用圆柱与贴壁方柱墩做装饰,给人以古典文艺复兴建筑的印象。1956年公私合营后,永安公司改名为上海第十百货商店,1987年经过全面改建和装修后改称为华联商厦。现在,华联商厦又将名字改为“永安百货”,建筑的外立面都整新如旧,恢复当初永安公司大楼落成时的欧洲古典式经典面容。

4、南京东路690号,上海时装公司(原先施公司大楼)

先施公司是上海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创立于1914年,由德和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承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高7层,建筑立面强调横线条,作分层横向处理。有巴洛克式的连续券洞通向街道。顶部三层空心塔楼采用塔司干式柱,建筑重点在东南转角立面,六层顶部盖一座摩星塔,基座设大钟,上部三层,整个建筑外貌为巴洛克建筑风格。公司开设的东亚旅社是旧上海著名的旅社之一,《广东群报》主编陈公博,结识陈独秀,1921年7月到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因顺便偕新娘来上海旅行结婚,故没有与代表们同住,而借宿于东亚旅社。7月23日陈公博客房的隔壁发生枪杀事件,陈将此事记入日记中,后来人们根据陈公博的日记和《申报》的报道,确定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正确日期为7月23日。1937年先施公司遭到了一场空前浩劫,8月23日下午一时许,日军获得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等人这天午饭后将在东亚旅社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报,悍然派出飞机在闹事区的先施公司上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楼东南角的马路上爆炸,炸死路上行人250人,伤残570人,大楼二、三层楼面及东南角大门被炸毁,附近10余家商铺也遭到严重破坏。1952年先施公司歇业,大楼由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等单位使用。

1、南京东路720号,第一食品商店(原新新公司大楼) 新新公司是南京路“四大公司”中第三家新开设的公司。侨商刘锡基原是先施公司经理,因对公司利润分配不满,脱离公司后在广东银行的援助下,筹集资金300万圆,选择毗邻先施公司的哈同洋行房地产地皮(今南京东路720号),盖一座中型百货公司。这幢大楼由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香港联益营造厂承建,大楼的建筑不同于先施和永安公司,简化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繁复的线条和装饰,趋于简洁明朗,但依然保留三段式处理手法,在面临南京路中部顶层一座高高的方形空心塔,在西南角、东南角各设一座角亭。新新公司还在新都饭店大厅内自办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四周围以玻璃隔断,故称玻璃电台,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电台最早向全市人民广播这个重要消息并播放革命歌曲。解放后新新公司歇业,底层商场改为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

2、南京东路800号,第一百货商店(原大新公司大楼)

大新公司是南京路“四大公司”的小弟弟,开设最晚,但它博采众长,不同凡响。澳大利亚华侨蔡昌1932年来沪,见广东同乡开办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和新新公司都很红火,决定在新新公司西首开设大新公司。这块地皮位于南京路西藏路口(今南京东路830号),原来是20世纪初建造的连排式里弄住宅--忆鑫里,十字路口转角处是英美烟草公司代销店--荣昌祥。蔡昌以高价买下地皮后,聘请当时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的王毓蕃为顾问工程师,设计请中国建筑师杨廷宝、关颂声、朱彬、杨宽麟等组成的基泰工程公司设计,施工由馥记营造厂承包。大新公司不仅规模大,而且设备新,国内首创地下商场,连贯直达三楼的自动楼梯,还有冷暖设备等。建筑外貌简洁明朗,仅在屋顶女儿墙上作中国式挂落装饰,其他部分用直线条处理,底部贴黑色花岗石,上部贴米黄色釉面砖。虽然大新公司是“四大公司”最晚开设的一家,但是开张不久便后来居上,成为“四大公司”的龙头。1953年,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商店从新永安公司大楼处迁来,大新公司大楼改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20世纪80年代前,其规模一直是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

四十七、汾阳路(徐汇区)

1、汾阳路45号,海关副总税务司住宅(上海海关专科学校)

1932—1933年建造,协澄洋行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地中海式花园住宅,白墙红瓦,正立面入口为券柱敞廊,窗间装饰螺旋形柱。这就是沪上挺有名气的丁贵堂住宅。建于1932年,是海关为总税务司建的官邸。由于担任总税务司职的都是洋人,这座官邸居然都由外国人占用。到抗日战争时期,丁贵堂开始在总税务司任副职,才住入这幢洋房。住宅属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高二层,假三层,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对称布局。主楼底层有三个连续的拱形券门形成门廊,门及窗樘内竖立西班牙螺旋形柱作为外廊柱。券门上、屋檐下、窗周围均有精巧纤细的水泥沙浆雕饰。二层前有宽敞的阳台,阳台上及楼梯边用花铁栅栏杆。三层为阁楼,有老虎窗。室内装修十分讲究,冬天有壁炉生火,宅前有一对石象守护。这幢别致的房屋是当时沪上大名鼎鼎的奥匈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新中国成立后,丁贵堂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举家迁至北京,原宅改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至今。

2、汾阳路79号,海上小白宫(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建于1905年,原为法国公董局总董住宅,解放后曾一度作陈毅市长临时住所。三层混合结构,为法国盛期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平面与立面均为轴线对称,南立面设双抱露天白色大理石大阶梯,有“海上小白宫”之称, 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3、汾阳路150号,“白公馆”

那幢气势非凡的灰白色洋楼,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海上。解放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了这幢花园洋房,曾先后作为上海画院和上海越剧院的院址。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越剧院迁往淮海中路,这儿成了越剧院与梅龙镇酒家合办的越友酒家。越友酒家的开头几年生意挺好,可是没几年,生意就淡下去了,只得把宅院旁边的越剧院练功房租给台湾宝莱纳餐饮有限公司开设德国啤酒餐厅。后来,越友酒家的生意更清淡了,而德国啤酒西餐厅却越来越“火”。一到夜间,灯红酒绿,鼓乐铿锵,菲律宾乐团的热情演出,把三层楼面的近千名食客们鼓动得心脏摇荡??最后,宝莱纳把越友酒家也“吃”掉了。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宝莱纳的“仙炙轩”极品烧肉餐厅。

4、和平官邸

藏身在深深的弄堂里。走进去,先是两幢老洋房民居,门口悬挂着“李徐”木头信箱,很有上海特色。然后院子里豁然开朗,和平官邸的红色洋楼伫立在茂盛绿荫之中。这老洋房在过去的岁月里,可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据说,最早曾是戴笠的私人官邸,解放后林立果住在这里。直到和平官邸进驻之前,老洋房竟然一直空置着,到处是蛛网尘埃。老上海精致古典的贵族建筑里记录着的发迹与传奇,洋房人家讲究的吃喝玩乐,博采众长??也都在尘埃飞扬中沉寂一地。

四十八、董家渡路

1、董家渡路175号,董家渡天主堂

1847年—1853年建造,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堂。西班牙人范廷佐设计,砖木结构,立面为巴洛克风格,主廊两侧为巴西利卡式。室内装饰为文艺复兴风格,局部浮雕有中国传统图案。董家渡天主堂原名圣沙勿略天主堂,1847年11月21日教堂奠基。弗朗西斯克?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是耶酥会派往东亚的第一个传教士,他死后罗马教皇封他为“圣人”,教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教堂由西班牙籍天主教传教士范廷佐设计,范的父亲是西班牙埃斯库里阿宫的宫廷艺术家、雕刻家,他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十分酷爱艺术,来沪后先后设计董家渡的教堂和徐家汇老教堂。董家渡的教堂原来仿照罗马耶酥会大学圣依纳爵大教堂设计,因罗伯济去罗马教廷后未获得支持,没有返回上海。教堂为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正立面有三个入口,两侧为边门,经由防风门曲折入内。紧靠山墙有西式柱子八根,方形砖柱一米见方,柱边各有一座小祭台,正对大门的尽端设大祭台一座,祭台与座堂用矮杆分隔。内墙和弧形平顶装饰简洁,堂内中部有四个大拱圈,上部有泥塑装饰。地坪铺设大方砖,东西墙上开设半圆形固定铁栅的玻璃窗。建筑立面三段式处理,底部突出四对八根爱奥尼克双壁柱;中部两道水平檐口线脚,中间设大自鸣钟,两边各设一座小塔亭;上部山墙上镶有曲线卷涡,中央嵌有“天主堂”三个字。这座教堂很特别,室内外悬挂楹联很多,是早期天主堂因袭中国装饰习俗的典型实例。教堂建成后不久,上海城里爆发“小刀会”起义,教堂一度被作为临时医院和难民所,“文革”中停止宗教活动,至今这座上海现存最早的天主堂保存完好。

五十、杨树浦路

1、 杨树浦路许昌路,杨树浦水厂

五十二、长阳路

1、长阳路62号,摩西会堂旧址

五十三、皋兰路

1、皋兰路1号,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原张学良公馆)

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第二次是1934年1月8日,张学良从意大利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哀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 (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第三次张学良在1935年12月中旬来上海就住在皋兰路1号(张公馆)的花园洋房里。

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东邻复兴公园,为西班牙式三层独立花园洋房。张学良的寓所红瓦屋顶、乳白色的外墙,白色檐下装饰设计小巧紧凑。建筑高低大小前后虚实,均有层次变化,富有中国建筑的情趣。张公馆主楼为凸出的三层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解放后,此楼曾是卢湾区工商联民主建国会的办公处,1992和1994年大修,被保护起来。现作为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馆,并将几处厅室,分别取名敬学厅、慕良厅、忆卿厅、少帅厅,厅内壁上挂了张学良、赵一荻的照片及张学良的手迹。这是张学良在上海仅有的手迹。

2、皋兰路16号,Ashanti法国餐厅(圣尼古拉斯教堂) 东正小教堂,建于1982年,最早叫“圣尼古拉斯”。前几年一个瑞士画家租下了这座小教堂,装修之后变成了一家法国餐厅,画家在南非有葡萄酒生意,酒名叫“阿香蒂”,于是也做了餐厅的名字。它还被好事者评为上海最好的法国餐厅。东正教小教堂,建于1928年,名字叫“圣尼古拉斯”,它是当时漂泊在上海的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的手笔。这里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教堂体积不大,小巧玲珑、造型也很别致,算是一座比较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这座建筑在空间布局上遵循拜占廷建筑形式,用集中式及相互垂直的两条中轴线来处理建筑形象。在外形上,正中最高以一个圆顶统帅整个形象,然后对称地向前、后、左、右降低下来,形成美丽的图案式的形象。在墙面处理上,多处用圆尖顶式的形象作为墙顶,分不同的大小、高低,装饰其间,很有个性。每个墙面多是中间设垂直形窗,窗顶用半圆拱作为结束,窗框、窗格多用铸铁花、彩色玻璃,很有宗教感。这座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20世纪末,这座教堂作了大修,面目一新,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

五十四、余庆路

1、余庆路190号,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原土家湾孤儿院)

1936年建造原为土家湾孤儿院,是一幢具有现代风格的花园住宅,该建筑分主楼和附楼,主楼三层,附楼原二层。主楼入口处通过柱子架空一角,形成入口门廊。建筑形体简洁,外立面无过多装饰,基本呈现现代建筑风格。柱身的几何装饰图案及室内楼梯铸铁几何花式栏杆则体现了装饰艺术派的影响。解放后是陈毅市长的住所,现在是机关幼儿院。最吸引人的是楼梯的彩色玻璃窗,据说是孤儿们自己绘画的,一条条鲜艳的热带鱼,快乐的在水草中游荡, 据说此宅原为宋子文一处房产。原上海市长陈毅和柯庆施都曾在此居住过。现为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所在。我小时候经常去那儿晃,属于我儿时的天堂。

五十五、康平路

1、康平路205号1号楼,徐汇区老干部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