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建筑文化之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上海老建筑文化之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56846f19e31433239689325

席德俊住宅建筑风格属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该宅主人席德俊是旧上海银行世家出身,是汇丰银行第五任(1923~1929)洋买办。主人聘请沪上大有名气的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ker)设计。华俄道胜银行、德国花园总会、德国邮局、毕勋路(今汾阳路)20号等住宅都是倍高洋行的老板海因里希.倍高的杰作。倍高洋行德国建筑师卡尔?倍克设计了淮海中路的这幢住宅。住宅有着陡峭的红瓦屋面,山墙的装饰十分华丽,转角处用塔楼装饰,立面上的敞廊运用木构架,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具有德国新艺术风格的流派--青年风格派的影响。室外楼梯通花园,红瓦陡坡复式大屋顶,巴洛克式山墙露木构架,转角及屋顶最高处设小尖塔,均具有德国中世纪民居建筑的特色。这幢花园住宅观其立面自上而下被明显的水平线脚划分为三段。从东立面观看更多地反映住宅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若从其北立面望,则更多地表现出德国的民族风格。建国后,席德俊住宅曾一度作为比利时领事馆馆址,之后住宅归上海音乐学院使用,如今是达芬集团总办事处的所在。

4、淮海中路1273弄,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淮海中路(霞飞路)1273弄,建于1934年。设计者为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花园住宅式公寓,由11幢二层建筑组成。每幢建筑内有两个住户单元,每层一户。这种布局在近代上海花园里弄中并不多见。由于一层一户,因此住户单元面积宽裕,空间宽敞。宽大的起居室前有凹廊式大阳台〈底层则为外廊〉。车库设在底层。建筑造型为西班牙式,有如红色筒瓦、螺旋形柱、铸铁阳台栏杆等典型构件。每幢住宅前有庭院,内植雪松,亦为一大特点。此地原是英籍犹太人开设的新康洋行于1916年建造的私人花园。当时,园内布置极为齐全,有网球场、游泳池、医院。1940年后几经转售变迁,从1950年起,改由当地房管所管理,更名为新康花园。因为房屋质量高,一些外侨也在此居住,据说当年还曾有英国皇室成员专程来此举行婚礼。大画家颜文梁也曾住过这里。著名艺术家赵丹和袁雪芬等的家就在新康花园。牌圣俱乐部成员雯雯就住在这里,哈哈。

6、淮海中路1285号:上方花园(原沙发花园,1939年) 西班牙花园里弄住宅,原名沙发花园,系英籍犹太人沙发的私人花园,与新康花园相连。花园格式,有草坪、喷水池等,景色类似复兴公园。1939年,浙江兴业银行购得此园地后,新建70幢三层高的花园里弄住宅,由英籍建筑师事务所马海洋行设计,仍名沙发花园。园内住宅类别较多,有独立式、两户联立式、多户联立式等。建筑形体活泼多样,大多是西班牙式建筑,砖木结构,栅门、窗栅、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而成,室内宽敞明亮,硬木打蜡地板,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另也有少量现代式,为老上海中产阶层的理想家园。五十年代改名上方花园,寓有幽静美好之意,由我国著名出版家、该弄居民张元济题名书写。张元济虽然是声名赫赫的文化名人,能够住入这样的住宅还是借了儿子张树年的光,原来张树年就在建造上方花园的浙江兴业银行供职。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故居就坐落在上方花园住宅区,为淮海中路1285弄16号。

7、淮海中路1301号,原福煦巡捕房家属楼

这个小高层现在是民居,楼下沿街面是一家日本味道蛮浓的婚纱店。与百富勤大厦(淮海中路1325号)毗邻,当年的地皮上是福煦巡捕房,后来的上海市警察保安部队常熟路分局,解放了,很长时间是徐汇区公安分局。

2、淮海中路1413号,原鸿英图书馆(徐汇艺术馆) 该建筑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栋典型的三层砖混结构的西式建筑。当时由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发起、实业家叶鸿英先生捐资建造。1933年6月该建筑改名为鸿英图

书馆,1938年试行开放,194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以社会科学为范围,以社会科学之历史为核心”作为其收藏特色,并“尽量搜集关于近代史及其史料”。该馆藏书15万册,其中3777册181.3万件是建国前日报剪报资料,极为珍贵,成为当时东南第一文史局。由于历史上多次改造,原建筑受到很大程度的坏损。2005年,徐汇区人民政府出资进行修缮,恢复其本来面目并改建成为沪上首家区属公益性艺术展示馆。

5、淮海中路1517号,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原盛宣怀住宅)

建于1900年,当时这里叫宝昌路,附近房屋很少,多是农田。此房为一德国商人所建,整幢房子豪华气派,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775平方米,三层楼,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立面左右对称,大门朝南,前有门廊,两面置双柱,入内为大厅,厅旁另有楼梯间,以彩色玻璃为天棚,厅内和楼上卧室等均以柚木装修,墙上贴花绸纸。宽大的花园内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假山等景观。1916年盛宣怀在沪病死,他儿子盛重颐继承了这幢房子。到1929年,国民政府下令,谓盛宣怀任官职时,有侵吞公款之行为,决定没收其遗产,并收回已由他儿子居住的这套花园洋房。从此该房先后又成了蒋介石的干将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和“北洋之虎”段祺瑞的住宅。抗战胜利后,盛重颐通过一系列活动,又收回了此房,不久因生意失败,将房子卖给了荣德生家庭,解放后归国家使用。抗战中此房还曾被日本人占用过,并把偌大的花园砍去一半,建造了现在的上海新村。这幢花园洋房在近半个世纪中,进进出出的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一时的头面人物,也是一百年来上海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

5、淮海中路1610弄,逸邨

上个世纪40年代建造的8幢西班牙式花园别墅对称排列,大门紧挨着车辆川流不息的淮海中路,面前正对高楼耸立的上海市图书馆,西南方向是宋庆龄故居,隔着一条马路背倚大名鼎鼎的丁香花园。逸邨安静地被“豪门”包围。入口处的右侧墙壁上“逸邨”二字红而鲜亮,花园内古董级别的名贵香樟、黄杨、龙柏和广玉兰错落有致,风靡旧上海的西班牙式装饰设计考究精致。虽“贵”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逸邨4号今年仍惨遭拆除。叫人心痛到发楞。当事人被责令“恢复其原状”,并被开出210万元的巨额罚单。殊不知,逸邨别墅的历史人文甚至已让它飙升到了单幢数百万美金的天价。当年来沪打老虎的蒋经国携俄罗斯妻子蒋方良、子女孝文和孝章曾住进逸邨2号。逸邨7号是国民党中统负责人徐恩曾的住宅。

4、淮海中路1634号,上海科技信息中心(原何应钦旧居)

1930年建造,原为何应钦的故居,这是一幢中西结合的平房,四坡顶的屋面,红色的平瓦,白粉墙面,木结构的窗框,普通杉木门樘。环建筑的西南侧有敞廊,方柱支撑。室内南北两部分有错层,北部底层局部架空,较有特色。屋内装饰很简洁,普通企口地板,白色墙壁,四周一圈画镜线,顶上用花线接成的白炽灯泡。抗战胜利后,何应钦担任重庆行营主任、行政院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职,他来上海时,就居住在这幢楼里。前面两间是办公室、客厅,后面是卧室,另一侧是餐厅,厨房搭在辆助用房处。现为上海科技信息中心,外貌依旧。

6、淮海中路1843号,上海宋庆龄故居(1948年——1981年)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1843号,靠近武康路,斜对面即是武康大楼,门口有卫兵把守,从外面望进去,绿色的大块草坪掩映着红顶白墙的漂亮小洋房,仿佛是深海里的一艘巨轮。据说这是1920年德国船王鲍尔为自己设计的私人别墅,此后几易其主:先是归于德

籍医生菲尔西,此后又被他抵押给银行,后来被上海银行公会会长、著名金融专家朱博泉先生斥资买下,最后又被国民党政府没收,成为中央信托局的招待所,蒋纬国也曾在此居住。之后,由于宋庆龄女士把香山路的寓所用作开辟“国父纪念馆”、宋家老宅的房子又开办了幼儿园,她在上海便居无定所,蒋介石于公于私都觉得说不过去,便令其子蒋纬国搬出,此宅亦在1948年迎来它的新主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

7、淮海中路2068号,登云公寓

矗立在华山路淮海中路口的登云公寓仍然非常显眼。这幢外墙以深棕色耐火砖砌成的法国城堡式建筑建于1910年,它九层楼高,解放前叫又斯登公寓。一直到80年代初,登云公寓号称沪西(长宁、静安、普陀)第一高楼,曾雄视沪西近80年。

四十四、东平路

1、东平路1号,席德懿私宅

席德懿时任国民党中央银行行长,我曾经在这幢洋房里工作了几个月。当时是一家台湾电脑公司租用了这整幢楼。

2、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7号楼(原孔祥熙旧居)

孔在上海至少有四处豪宅,分别位于现虹口区多伦路250号,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现永嘉路389号,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东平路(旧称贾尔业爱路)9号住宅为德国式建筑风格,座北朝南假三层混合结构建筑。跌檐式山墙,门窗、墙角等处以红砖砌成突角隅石状。南立面有门廊,高出地面四级台阶,花瓶式栏杆,拱形券门,线条显得简洁流畅。门廊顶为二楼大阳台。现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校办公楼(七号楼)。

3、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9号楼(原蒋介石官邸,爱庐)

当年作为宋美龄陪嫁物的法式建筑爱庐,这所名叫“爱庐”的小别墅,是宋氏兄弟送给宋美龄的陪嫁,蒋介石为其提名“爱庐”两字,还镌刻在花园的太湖石上。这座“爱庐”与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成三足鼎立之势。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练琴房。这是一栋有灵气的楼,像孩提时代以积木搭造的童话。它的外表是典型的法国式花园洋房风格,墙面绕着随季节变幻色彩的蔓藤,外墙嵌着或黑或白或黄的各色鹅卵石,屋面为孟沙坡面式的,铺着红色的平板瓦,干净洗练而不落俗套。门窗采用弧拱及圆拱圈,立面腰线纵横鲜明。清水勾缝砖墙,缝道整齐,1920年代的上海就流行这样的外粉刷工艺,在和谐从容的色彩之间,优雅的弧拱廊柱灵活地标示出曲线感。蒋介石把庐山观音桥的轱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子湖的别墅称为“澄庐”,而这里的花园洋房却称为“爱庐”,可见他对此处住所的一片深情。现在“爱庐”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学用楼,改名为上音附中的“九号楼”。

4、东平路11号,SHASA餐厅(原宋子文私宅)

宋子文当年在上海有多处住宅,其中两幢法国式建筑为宋之最爱。一处在岳阳路145号,另一处在东平路11号,建造于1928 年。这两幢建筑都是孟莎式的坡屋顶,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特点。宋宅的特点是有大露天阳台,宅前有大花园,花园里有各色植物。黎明、王菲主演的电影《大

城小事》,就是在东平路11号取景拍摄。这所具有浓郁贵族化气质的豪宅,经过精心装饰后已改造成一家餐厅SHASA。

四十五、常德路

1、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

原爱林登公寓,张爱玲曾经在那里住过,1939年的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就住在51室;1942年搬进了65室(现在为60室),直至1948年,在她的《公寓生活记趣》中就记录了这段生活,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36年。公寓结合地形建造,平面呈“凹”形,每层三户,公寓原为意大利房产,居住者多为社会中上层人士。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经在这幢楼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有一篇张爱玲的公寓的描述:“张爱玲的家,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那栋老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离开上海暂居香港,后来定居美国,1995年中秋节前夕死于纽约寓所。由于张爱玲名声传外,至今仍有不少人到常德公寓寻找张爱玲的家,拍照片拍录像。

四十六、南京东路(黄浦区) 1、南京东路98号,惠罗公司

惠罗公司是近代上海外商开办的最大环球百货公司,1882年创立,总部设在英国伦敦,1904年来上海设立分公司。委托英商马理逊洋行斯克特建筑师设计,占地面积为1176平方米,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为5685平方米,1906年年底竣工。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百货公司。太平洋战争发生后,被日军侵占,至战后才恢复营业,但营业不断滑坡,1954年申请歇业。1958年12月起,大楼由市房管部门接管。大楼商场经改造装修后作为上海市手工局产品陈列厅,手工业局撤消后,改名为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产品陈列厅,北部写字楼作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产品管理处办公楼。1986年9月18日大楼发生严重火灾,二至五层均遭严重焚毁。后来,经全面修缮后,这幢老楼仍在继续使用。现又恢复惠罗公司的老招牌。

2、南京东路181号,华东电力管理局(原电力公司大楼)

这座建筑位于今南京东路江西中路交叉处的西北隅,原为上海电力公司大楼,1929年建成。此公司最早由英国人创办,名叫上海电光公司,为中国首家电气公司,属租界工部局管辖。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该公司下属厂总装机容量达18万千瓦,基本垄断和控制了上海照明和动力用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公司被日军接管,改名为“华中水电公司上海支店”。抗日战争胜利后,产权仍归属原公司。新中国成立后,公司改为华东电力管理局。这座建筑由英国建筑师亨利·雷士德开设的德和洋行设计,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强调垂直线,顶部包檐处理,檐部(女儿墙)有简洁的装饰,细部处理得当,收头合理。外墙面用红褐色面砖,立面虚实处理较好,富有节奏感。从建筑风格来说当属装饰主义。

2、南京东路353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原大陆商场)

大陆商场地处旧上海十里洋场的中心地段(今南京东路353号),北沿南京路,南临九江路,东靠山东路,西近山西路,占地面积为5559平方米,原是英国商人阿达姆生的产业,中国建筑师庄俊1927年成功设计了金城银行大楼后,声誉大增,大陆银行委托他设计大陆商场。庄俊不负众望,设计的方案使人刮目相看。大陆商场坐南朝北,建房地皮上原来有一条贯通南京路与九江路的要道--饭店弄,庄俊在设计时考虑到南京路黄金地段地皮的昂贵,为了提高建筑的容积率,构思了一个沿周围马路的周边形平面方案,中间设内院,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