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渔父词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南宋渔父词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fe11675a8102d276a22fe8

南宋渔父词研究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文21 姓名:郑芳

摘 要:渔父,自先秦出现以来,一直被文人墨客广泛运用于诗、词、歌、赋、曲等文学体裁中。宋代是渔父词的繁荣期。南宋时期的渔父词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 新的渔父形象的描写,典型的典故的运用,丰富的意象的描绘;另外,写作情怀不同:不同的词人通过渔父词抒发不一样的情怀,或抒发超然物外、寄情烟波的隐逸之思,或感叹愤世嫉俗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或借渔父表达淡泊名利的潇洒,或享受仕中求隐的偷闲之趣……本文将结合南宋渔父词的作品从两个方面具体谈谈南宋渔父词的特点:一、写作特点;二、写作情怀的不同。

关键词:南宋 写作特点 渔父词

渔父词,就是作者在词作中通过描写渔父的形象,借渔父形象来抒发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心境与情怀。在历朝历代的渔父词创作中,不同时代的文人也赋予了渔父这一形象的不同文化意蕴。从先秦时期姜太公“以隐求仕”的渔父真实形象出现后,《楚辞》和《庄子》文学作品中“明哲保身”、“超然隐逸”的渔父形象被后代文人所广泛借鉴。渔父词发展到唐代,形成了真正的开端。“烟波钓徒”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极能道渔家之事”,具体形象的创造了渔父“青箬笠,绿蓑衣”的外在形象,并具体描写了渔父“菰饭莼羹”的饮食情况和“醉宿渔舟”的生活状态。传达了渔父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精神世界。后世的渔父词作中大多借用了张志和笔下的渔父的外貌特征和思想情感。渔父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繁荣期。据《全宋词》,我统计的北宋渔父词一共33首,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词作为代表。苏轼所作“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隐射了苏轼对饮酒自醉、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渔父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虽无辜受贬却依然旷达高远的精神。而到了南宋,渔父词的创作数量大增,一些南渡词人和南宋后期词人创作了大量的渔父词,主要抒发隐逸之思。我统计了144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国家的巨变以及文人心态的转变有关。南宋时期,民族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军事上不断受到少数民族的侵略骚扰,但是南宋朝廷奸相专权,腐败无能,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一直向金国称臣纳贡、苟且偷安,不予抵抗。造成经济上赋税严重,民不聊生。这样的生活环境使文人士大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与北宋相比,南宋的渔父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文人笔下的渔父词具有

1

不同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情怀。 一、南宋渔父词的写作特点 (一)运用典故

用典也叫用事,就是引用过去有关的人、地、事、物的史实,作为比喻,以便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南宋时期渔父词创作多用典故,且陶渊明、严子陵的典故运用最多,词人或抒发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或通过与自己当下处境的对比,表现出自己不能学习他们了无心事、毅然隐退的魄力。我将根据文本从正反两个方面具体谈谈南宋渔父词中典故的运用。

1.正面——通过典故人物隐射自己的情怀。

通过对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的典故运用,以便加强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南宋渔父词中运用最多的历史人物是严子陵。严子陵,字子陵,名严光,是东汉著名的高士(隐士)。严少负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登基做了皇帝,回忆起少年时期的往事,想起了严子陵,便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看破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于是婉拒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所以严子陵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隐逸榜样。

而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其《严先生祠堂记》中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

朱敦儒是隐逸词人的代表,在其《好事近?渔父词》中也引用了严光的典故。“经过子陵滩畔,得梅花消息”,“子陵滩”就是当年严子陵在富春江钓鱼的地方。朱敦儒运用此典故,是为了效仿严光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做一个如梅花一样高洁孤傲的隐居者,以自喻旷达高远、放荡不羁的情怀。

胡寅的一首《水调歌头》,开头就用严光的典故,“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接着“羊裘披了”,即严光隐于齐,披羊裘钓泽中。借用严子陵与刘秀要好,自己满腔抱负,但迫于时局混乱,不得不辞谢皇帝好意而隐居的典故,赞美严光“高韬脱俗”[1]的胸怀,胡寅聪敏机智,抱负远大,政见独特,但官场起伏不顺,且遭到秦桧的嫌恶迫害,虽告老还乡但仍愤尚不平,坐讥讪朝政。所以胡寅以严子陵自喻,抒发自己虽有济世之才,但生不逢时,只能追求心灵上的豁达自适的无奈。

周紫芝《渔父词》第一首就用了张志和的典故。张志和是唐朝渔父词的开端

2

者,他作有五首渔父词。在五首渔父词中,张志和将“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置于明丽、宁静、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中,描绘了渔父生活的自由、惬意、无忧无虑和悠然脱俗。传达出他对渔父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自己愿抛却红尘、归隐自然的思想。张志和笔下的渔夫形象以及寄情烟波的思想感情为后世文人借鉴发扬。“好个神仙张志和。平生只是一渔蓑。和月醉,棹船歌。乐在江湖可奈何。” 周紫芝用张志和之典,抒发自己愿意向张志和一样做个快活“神仙”的强烈愿望,一生只做好一个渔翁就好:月朗星稀,饮酒自醉;划棹起航,引吭高歌。在江湖风波中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志和归隐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晚年终于实现自己的愿望,后退隐庐山。

另外,薛师石在《渔父词》中运用李白的典故,李白号称“诗仙”,被认为是具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其“仙”不仅表现在诗歌的豪放飘逸,也体现在他的孑然傲立的行为举止中。李白常常月下独酌,最后也因寻月而葬身江海。“月下相逢李谪仙”,词人想象与李白相逢,其实也隐喻了内心愿学李白那样的潇洒自在、超凡脱俗的状态。

李光《水调歌头》上阕用陶渊明的典故,“元亮赋归去”,抒发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下阕用唐朝永王璘的典故:永王璘奉唐玄宗之命并获得肃宗认可率水军自江陵沿长江下扬州渡海取幽州至润州时,被肃宗宣布为“叛逆”加以镇压。表达对永王璘虽是合法之举却遭预谋镇压诬陷的愤恨、对统治者的的讽刺之情。也援古证今,说明对南宋当时“君爱谪仙风调”的讽刺,自己家国抱负无法施展的遗憾。

2.反面——与典故人物形成对比,悲叹自己的遭遇。

刘克庄《满江红》抒发归隐之情,首先反用屈原典故,“待唤起沧浪渔父”,问自己何时才能如渔夫一样适应世俗人情,变得与世推移,同流合污。其实是在强调自己如屈原般执着、高洁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片结尾又用屈原美人典故,屈原笔下的美人是指品德美好的人,或者是比喻楚怀王。刘词中“不见美人来”,以“美人”代理解自己者,以望不来喻写忧心国事无人理解,报国壮志无法实现。

下片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潘岳,“空有鬓如潘骑省”,才华横溢的潘岳从持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到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但是却命丧宫廷之争,只因为不愿放弃自己的乌纱帽,没有退隐的觉悟。作者借潘岳之事,引以

3

为借,不能如潘安一样,在政治混乱时仍贪恋官职,为虎作伥,最终为人所害并连累母亲家人。二是用陶渊明之典,陶渊明以归隐南山、自耕自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闻名于后世。“断无面见陶彭泽。便倒倾海水浣衣尘,难湔涤”,若自己像潘安一样双鬓花白还争斗宦海,那么就没脸再见陶渊明,即使”倒倾海水“也难以洗尽身上的污浊。词人欣赏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对自己现实的处境感到羞耻,并在自愿自责中,抒发强烈的归隐之情。

刘克庄在其《木兰花慢渔父词》中也反用了姜太公钓西伯的典故。姜尚虽已白发苍苍,但心怀天下,独钓于磻溪,幸运的是“被西伯载归”,得以施展宏伟抱负。而词人虽也有安邦治国之胸怀,并隐于渔,但是在南宋的处境下,不会有贤君来赏识自己,自己终归会默默无闻一生。宣泄了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意象丰富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周易》中指出“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就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寄托情思的艺术形象。

南宋时期的渔父词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有渔夫形象必须匹配的钓台、竿、酒、棹、壶、笠、蓑、歌、笛等;有为塑造渔夫形象设置的自然之物:月、花、叶、山、水、江、湖、雨、雪、风浪、烟波、鸥鹭、雁、鸿、鱼、锦鳞等等。在这些意象中,钓、月用的最多,其次是鸥鹭、歌笛。

1.钓:钓即钩鱼,一个动词就点名了词作中描写人物的形象是渔夫,而且也可以想象渔夫钓鱼的场景。所以,在南宋渔父词中,“钓”字的使用是最多的,能够简洁明了的说明渔夫的生活状态。朱敦儒六首渔父词中就有五首词使用了“钓”字,在“钓丝闲”、“钓竿相识”、“钓鱼船”、“钓船轻”、“一轮钓线”中“钓”出词人的闲情逸致、洒脱豪迈。“收丝垂钓月明中”“鲈鱼钓得”“收纶罢钓”“钓车腥”“三千六百钓鱼钩”“钓得鱼儿不识名”“怡怡钓秋色”等等南宋渔父词句,可以“钓”具体的实物,也可以“钓”得景色心情,即词人通过渔夫简单的生活方式寄托隐逸生活美好愉悦的情思。

但是,“钓”也可以钓名,钓利。有渔父词作的南宋词人多是前期在朝做官,后期有归隐之意。因朝廷腐败、政治昏庸,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名利无法取得而转自寻求内心的安定。名利双收当然是仕途的好处,但是当仕途无望时,只有以隐求仕, 在简单的“钓鱼”之时,也无意中流露出“钓”外之意。

2.月:月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应用最多,或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