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王国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汉代王国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a0b2fdeff9aef8951e0697

入蜀,居住在鹤鸣山(又名鹄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张陵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层组织与活动中心。初设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汉地区,后为与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阳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总部。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教。

张陵初创的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经典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极经》等。其主要宗教活动是:诵习五千文;有罪首过;符水治病;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其组织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领道民。并规定按时“付天仓”及“三会”。付天仓,即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三会,即奉道者一年三次(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朝会天师治。因入其道者须交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称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2.张角与太平道

东汉灵帝年间(168—189年),河北巨鹿又有太平道的崛起。其组织者为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184年)。张角组织的太平道,其基本思想渊源于《太平经》。此经来源与甘忠可,于吉有关。汉灵帝时兴起的以张角为首领的太平道,便是信奉《太平青领书》的一个道派。张角是继于吉之后的太平道传道领袖。张角得到《太平经》后,利用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再次广泛传播太平道。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收养弟子,手持九节杖,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教人叩头思过,时或病愈,百姓神而事之。张角还谴弟子八人传教于四方,十余年间,教徒发展至数十万之众,遍及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形成了一个影响广泛、信徒众多、声势浩大的民间宗教集团。 由于当时朝政极其腐败,天灾人祸不断,广大人民负担极重,迫使人心思变,要求太平。张角顺应时势,提出周穷救急,互相帮助,反对豪家大族强取豪夺,并为人民构画了“太平治世”的蓝图。张角便四处活动,秘密准备组织农民起义。于是,张角把太平道教徒按地区用军事编制方法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设“渠帅”统率。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称为地公、人公将军。选定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五日在全国同时起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张角率众起义时都戴黄巾以为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在各地杀官吏、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之田庄,声势十分浩大,京城震动。后被镇压。 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太平道信众中有相当部分被曹操改编为自己的精锐之旅(主要是青州兵),使得曹操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政治地位大大提高;还有一部分太平道信徒后来归入正一盟威道。 3.张鲁大力发展正一盟威道

正一盟威道的创始人张陵(公元34—156年)羽化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先后承袭其道。至汉献帝(190—220年)时,张鲁雄居汉中20余年(191—215年),大力传播和发展正一盟威道,壮大教团组织。张箓自号“师君”,对正一盟威道实行了一些改革,规定了若干新措施: 组织上设置“祭酒”和“治头大祭酒”,管理初入道的“鬼卒”。祭酒既是宗教骨干,又是行政官吏,不再另设官员,实行正教合一。道德上要求教徒“诚信,不听欺妄”。有病时反省自己的过失。戒律上禁止春夏两季杀生,禁止教徒饮酒。关于惩罚也有规定,对有小过者,可以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路百步,即可补过;对犯法者,可以原谅三次,三原后仍不悔改,才用刑处罚。此外,张鲁还在交通要塞放置义米、义肉,供逃难者、旅行者免费吃住。

在宗教活动方面,张鲁继续巴郡“五斗米师”张修之法。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并加施静室,使病人在静室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主讲《老子五千文》,令道民都诵习。又使人为鬼吏,为病人请祷。请祷之法是书写病人姓名,表达服罪意思。共写三份,其中一份放在山上,一份埋于地下,一份沉于水中,谓之“三官手书”。 张鲁在汉中实行正教合一指制度,雄踞汉中近30年,民夷信向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军攻占汉中,张鲁归

顺曹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因此,正一盟威道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开传播。并随移民北迁而传往北方地区,成为后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