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特征和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特征和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42d1316ad02de80d4d840ab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蒋冰冰讨论了图示格在当今网络语言中的新发展。[6]连晓霞将网络中的图示格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键盘字符的组合,如“^-^”表示眯着眼睛笑;二是直观的图像或图画。她认为图示比常规的文字叙述更确切、形象、简洁。[7]

(二)网络流行句子的来源

网络流行句子的来源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媒体(影视作品、论坛贴吧、博客空间等)、社会事件或现象、名言和古诗词等。网友使用网络流行句子大都是以借用的方式,其中一部分是借用原句,另一部分是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1.媒体:大多数网络流行句子的出现和传播都是借助了“媒体”这个广

阔的平台,可以说,媒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在上文中提到过,目前我国主要的媒体有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而网络流行句子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借助的是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其中在电视媒体中以影视作品为主要代表,网络媒体中则以贴吧论坛、博客空间为例证典型。

(1)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电视媒体中网络流行句子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这里所说的影视作品包括电视节目、广告以及电视剧、电影等。近几年来,随着各大卫视诸多新兴的电视节目以及优秀电视剧的热播,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句子也被网友在网络中频频使用。除此之外,网友也自发地对影视广告中的广告语大做文章,对广告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在网络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例如:

“Hold住”——来源于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借用原句)

“不差钱”——来自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借用原句) “元芳,你怎么看?”——《神探狄仁杰》(借用原句)

甄嬛体——《后宫甄嬛传》(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农妇,山泉,有点田 。”——改编自农夫山泉广告,表示大学生最低生活目标。(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聚美体——来自于聚美优品广告。(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2)论坛贴吧:国内外部分网友非常喜欢在论坛或者贴吧等BBS上共同讨论一个话题,上文提到的“路过”、“斑竹”等网络流行词汇皆是网友在论坛贴吧中讨论时创造的,而讨论过程中除了会出现大量的网络流行词汇还会有大量的网络流行句子涌现出来。例如:

6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来自于猫扑大杂烩(借用原句) “哥×的不是×,是寂寞。”——来自于百度贴吧(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3)博客空间:近几年来,博客空间的发展势头迅猛,比起论坛和贴吧所注重的讨论性,博客和空间更注重信息的分享性。这就为一些网络句子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些句子进而被熟知和广泛使用发展成为网络流行句。例如:

“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来源于网友的QQ空间签名。(借

用原句)

“你OUT(落伍)了。”——来源于网友微博。(借用原句)

2.社会事件或现象:从社会事件或现象中产出的网络流行句子其实也需

要借助媒体这个载体,但是由于近几年从此类产生的网络流行句子颇多,因此特别拿出进行讨论。 我国近几年的新闻事件可以说是为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孵化提供了温床。例如:

“我爸是李刚。”——河北保定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之子李启铭在驾车撞人之

后所说的一句话。(借用原句)

“你幸福吗?——我姓×。”——来源于央视的采访。(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3.名言和古诗词:网友自发改编名言和古诗词也成为网络流行句子的其

中一个来源。例如:

“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改编自名言“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

远”。(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人。”———改编自屈原《离骚》中的原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7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四、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在探究网络流行语的来源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的一些鲜明的特征也逐步显现了出来。有的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是流行性、惯用型、阶层性、时间性、形象性。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确是符合上述特征的。然而换种研究角度,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大致从以下几个学科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进行了归纳:

(一)语言学角度

从我们平常见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网络流行语的大都是寥寥几字但却含义丰富的,网友创造或使用这些流行语时大都随性而为,效仿而作或者推陈出新,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以至于不少网友笑言使用这些流行语仅仅是因为好玩,这种的现象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就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性、智慧性、娱乐性、随意性、创造性、可复制性以及不规范性等语言学特征。

(二)传播学角度

网络流行语自出现、传播到人尽皆知并不是一个单线传递的过程,相反是多方向的蒲公英式传播。所谓蒲公英式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平台,辐射至其他传播渠道(口头人际传播、影视作品、文字作品等)的传播方式,这是一个相当迅疾的传播模式,它的出现当然要归功于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例如从社会事件或现象中获得进而传播开来的网络流行语,它就更加依赖于传媒这个广阔的平台。这种现象从传播学角度来讲,就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时代性、传递性、实践性和全民性等传播学特征。

(三)符号学角度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和传播学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符号学特征。黄碧云认为,从符号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现实性

[8]

和象征性、隐喻性和反讽色彩、衍生性和推广性、蹿红快和周期短。”

在笔者看来,网络流行语还具有许多社会学的特征,它并不是一种可以被立即定性的语言,它的更新之迅速,传播之广泛也给研究者们全面总结其特征加大了难度。

五、网络流行语的未来发展

眼下,网络流行语大有走出网络,走近生活的势头。许多年轻人将网络流行语搬到了日常用语当中,甚至连一些小学生的作文里都出现了大量代替书面语的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态度褒贬不一,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争论中持反对意见的不乏专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垃圾”,不懂语法胡乱造词必将破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语言文化。而教

8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角度阐释,倘若网络流行语大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必将喧宾夺主,对传统的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也有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持积极态度的研究者,正如曾任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教育部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的第一负责人兼中国网络用语词典的编纂者的于根元研究员所说:“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真正意义上规范。”同时,于根元编纂的《中国网络用语词典》预计2001年6月份正式出版。这本词典将收入词条2000多条,正文约40万字。顾晓鸣说,“网络语言及其书写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他说,“本世纪初因广播电影和近代印刷术等传媒的普及而产生的白话文,是语言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现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白话文又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的激励下,派生出了新颖的‘网语’及‘网话文’,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相紧密相连,将

[9]

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

然而,尽管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有着各式各样的态度,网络流行语却同其他语言文化一样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今后必将会更为广泛地在社会中流行并将对规范语言和语言规范产生更大的影响。原因大致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国人现在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产物。其发展速度必将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同步。人们需要网络来创造价值,提供方便,同时,网络又反作用于网民,对网民的价值观,思维、生活方式等产生影响,也势必引发人们对于社会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语言的发展趋势

网络流行语中的缩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希望简化语言的愿望。而谐音的方式也使汉语从表形语言向表音语言前进了重要的一步。图示格等符号语言的加入也说明了网民对语言的生动化、趣味化提出了要求。

六、余论

网络流行语从其出现到被传播、接纳直至消失事实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不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大众心理等因素的推动。这些因素都具有时代性,都在随着时间而不断发展改变。因此网络流行语也就成为了语言中不稳定的一份子,随时随地面临着淘汰和更新。

在笔者看来,我们不能禁止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更不能截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其视其为传统语言文化的劲敌,不如视其为语言文化发展的明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将语言规范的重点放在法律规章制度上,而非网络或生活用语中,正如作家陈村所说:“如果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中使用的一句‘网语’,同学们都看得懂而只有老师看不懂,那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了谁的身上。”[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