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__第二章_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__第二章_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bc634225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5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

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

行为准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

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

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

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

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32. __________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

工作的能力。 ( )

A. 劳动资本 B. 人力资本 C. 物质资本 D. 生产资本

33. 许多地方出现的“狼孩”事件说明________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 )

A. 教育 B. 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 遗传素质

34.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的“施用累能”是指_________。 ( )

A.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影响 B. 社会实践对能力的影响 C. 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影响 D. 家庭环境对能力的影响

35. 在创建理想校园文化时,传统历史老校应采取________。 ( )

A. 重点突破策略 B. 个性塑造策略 C. 传统扩展策略 D. 主题统揽策略

36. 我国古代社会提出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这体现了________

对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 ( )

A. 经济 B. 政治 C. 文化 D. 科技 37. ________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 )

A. 教育育人 B. 以人为本 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社会主义

38. 有的学生虽然身患残疾,但是他们的思维反应速度明显快人一筹。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

具有__________。 ( )

A. 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39.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高尔顿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B.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 C. 遗传与环境是可控制、可选择的

D. 因材施教遵循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40. “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这体现了__________。 ( )

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权

41. 教育在发展中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是教育的________的表现。 ( )

A. 能动性 B. 可控性 C. 超前性 D. 相对独立性

42. ______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以及不同性质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 )

A. 教育类型 B. 教育结构 C. 教育分类 D. 教育组织形式 43.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__________。 ( )

A. 学校绩效 B. 沟通 C. 教学质量 D. 科研水平

44. 下列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认识中,错误的是______。 ( )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 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D.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5. 以下没有体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是________。 ( )

A. 教育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 B. 教育受文化的影响 C. 教育具有更新文化的作用 D. 教育具有筛选文化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_来实现的。 ( )

A. 再生产劳动力 B. 再生产科学知识 C. 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

D. 构成文化本体 E. 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2.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有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