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讲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医儿科学讲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731f967f1922791688e8bd

第十节 食 积

一、概述

(一)概念:食积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二)临床表现: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嗳腐呕吐,大便不调等为特征。 (三)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内经素问·痹论篇》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不节,可以损伤脾胃,造成病变。

2、隋《诸病源候论》有“宿食不消候”及“伤饱候”的记载,其病因、病理及证候与积滞相似,书中指出:“小儿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脾胃则冷。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和调,则乳哺消化。若伤于冷,则宿食不消。”又说:“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气不能磨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是也。”指出嗜食生冷和饮食过饱,皆可导致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宿食不消等证候。其对病因病理作了详细的阐述,为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3、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有“胃气不和”“食不消”证候的记载,其症候均类同后世的积滞,并指出脾胃虚寒是本证的发病原因,指出用补脾的办法治疗,列举了益黄散等方药;又认为“积痛”是由于食积不化,气滞不行所致,治疗“当磨积”。对后世积滞的辩证施治影响很深。 4、明·《婴童百问》开始有“积滞”一名,其曰:“小儿有积滞,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复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无禁,粪白酸臭,此皆积滞也。”对症状描述的非常详细,并把积滞分为“乳积”“食积”和“气积”三个类型。

5、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对“食积”的病因、病理及证治论述相当深刻,特别提到了积滞的虚实挟杂证,所谓“积因脾虚”,在治疗时要“消补并行”,不可妄攻,对后世医家启发很深。清·《医学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实际,把积滞分为“乳滞”及“食滞”,症状详细,方药实用还有效。

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由于不合理的喂养,使本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所以正确的指导喂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积滞与疳证的关系:

积滞与伤乳、伤食、疳证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幼幼集成》中说:“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说明伤于乳食,经久不愈,病情进展,可变成积,积久不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可转化成疳。即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但并不是所有的疳证均是由积滞而成。 (五)治疗原则:以消导为主。然体质有强弱,病情有寒热虚实,若脾虚挟实者,要消补兼施。 二、病因病理

本病的原因主要乳食不当或不节,伤及脾胃,致受纳运化失职,饮食停滞不化,或脾胃虚寒,难以腐熟水谷,而停蓄不消,久而形成积滞。

(一)乳食积滞 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节制,且“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过食肥甘生冷,均可损伤脾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乳食停滞,积而不消,乃成积滞。《幼幼集成》说:“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病者。”说明乳食壅滞,损伤脾胃,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 (二)脾虚夹积 小儿“脾常不足”若小儿素体脾虚,或病后体弱,脾气虚损,令乳食停蓄不消,易形成虚中挟实的积滞。《幼幼集成》认为小儿脾胃素虚,运化力弱,容易停滞不化。“小儿之怯弱者,脾胃素虚,所食原少,或因略加,即停滞而不化,此乃脾虚不能消谷”。又说:“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上述论述,说明脾胃虚寒,

61

是形成的内在原因。

不节(伤乳、食) 乳食 脾胃负担过重 不当(过食厚味、生冷) 日 久 乳食不化 伤 积滞 脾 气滞不行 脾胃素虚 运化失常 病后脾虚 三、诊断

1、 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馊,大便溏泄,臭如败卵或便秘。 2、 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 有伤乳、伤食史。

4、 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四、辩证论治

本病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实证和虚中夹实两大类。实证病程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虚中夹实证病程较长,脘腹胀满,喜按,神倦乏力,形体消瘦。治疗时,实证以消导为主;虚中夹实证宜消补兼施。 (一)乳食内积

症状:呕吐,不思乳食,烦躁,夜卧不安,腹满胀痛,大便酸臭,或便下溏薄,溲如米泔,

或小便黄短,或伴低热,舌红厚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乳食停滞,郁结胃肠不化,胃气上逆 呕吐,不思食。 积滞蕴结中焦,气机不通 腹满胀痛,烦躁不安。 腐秽壅结,化热化湿 大便酸臭或溏薄,溲如米泔。 食滞结于阳明,郁积化火 低热。

苔厚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乳食积滞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

方药:消乳丸、保和丸加减。

神曲、麦芽、砂仁 消乳化积。 消乳丸 乳积

香附、陈皮、炙草 理气和中。 二陈汤、甘草 健脾燥湿。 保和丸 焦三仙、莱菔子 消导。 连翘 散结清热。

加减:低热者 加青蒿、胡黄连。 (二)脾虚夹积

症状:面色萎黄,困倦乏力,不思乳食,唇舌色淡,大便稀薄酸臭,食则饱胀,腹满喜按,

呕吐酸馊乳食,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

证候分析:脾虚,中气不足,不能化生精微,以营养生身,故见脾虚证。脾阳不振,运化失

职,气机不畅,故见积滞证候。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为脾虚夹积之征。 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健脾丸。

62

方解:党参、白术 健脾益气。

焦三仙 消食导滞。(焦楂消肉食,麦芽消乳食,神曲消面食。) 枳实、陈皮 理气消胀。 加减:伴呕吐者 加半夏、生姜。

脾虚明显者 用香砂六君子汤以补脾、行气、和中。 本病除上述治疗外,重点是喂养指导。 五、小结

食积是由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纳呆,腹胀,大便不调等为特征。分实证和虚实夹杂两种类型。治疗方面实证以消导为主,虚实夹杂者以消补兼施治之,同时要注意合理喂养。

63

第十一节 疳 证

一、概述

(一)定义:疳证是一种以脾胃虚损为主的慢性气液耗伤性病证。它包括现代医学的长期消化

不良、营养不良、慢性腹泻、寄生虫病等多种衰弱性疾病。3岁以下孩子多见,是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二)临床特征:

古代医家对疳证的临床表现描述较多,《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疳证,面黄肌廋,肚大青筋,大便色白,小便浑浊,或澄如米泔,此疳病也”。《诸病源候论》称此病为“哺露候”和“大腹丁奚候”。《圣济总录》说:“哺露之病,与伤饱丁奚之病本同,皆本于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致气血减损,不荣肌肉,故柴辟羸露,谓之哺露。”“小儿病,腹大颈小,名曰丁奚。此由哺食不度,脾胃气弱,不能运化,内成痼滞,故令津液减损,不能荣其气血??”。古人论述较多,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方面:

面黄肌瘦,毛发焦枯,精神异常,肚腹胀满或腹凹如舟,大便不调等为特征。 从以上临床特征看,疳与痨相似,但二证必须加以区别: 疳 以脾胃虚损为主 津液亏乏(先犯脾胃)

痨 脏腑亏损(肺肾) 精髓干枯(先犯肺肾)同时它包括范围广,包括五劳(心肝脾肺肾)六极(筋骨血肉精气)七伤(阴寒、阳萎、里急、精漏、精清、精少、小便数)骨蒸痨瘵。清·《幼幼集成》“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16岁以下起病为疳,16岁以后起病为痨,??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大人为痨,小儿为疳”。成人病情较复杂,有房劳、情志等所伤,而小儿主要是由于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脏腑娇嫩,脾常不足??)。

(三)疳证的分类:

脏腑分类法(五脏分类法) 心疳 肝疳 脾疳 肺疳 肾疳

症状分类法 疳渴 眼疳 疳泻 鼻疳 牙疳(走马疳) 脑疳 疳痢 脊疳 疳肿胀

疳热

病因分类法 蛔疳 丁奚疳

哺露疳 另外有:无辜疳 传说是因小儿衣服夜露,无辜鸟的粪和羽毛落上,又穿身上致皮肤痈

疮。虽是无稽的一种古老传说,不足为信,但认识到外来的不洁之物能够传染疾病,这一点还是可取的。

(四)对机体的危害:

1、影响生长发育 因脾胃功能障碍,不能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必然影响生长。 2、降低抵抗力,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而不易控制,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危及生命,故古人视为恶候。

(五)发病率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旧社会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人数30%,死亡率占10%±,现在此病很少,但少数农村、边远山区、医药卫生条件差的还是有的。 二、病因病理

关于疳病的病因,古代医家论述的很多: 明·《寿世保元》曰:“夫疳者,甘肥无节,乳哺不调或禀赋怯弱,血气不足。”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