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讲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医儿科学讲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731f967f1922791688e8bd

治疗原则-小儿哮喘临床上往往是寒热转化、虚实并见。在小儿尤以注意脾胃。若有诱因,先去其诱因。急性发作时治其标,宣肺散结,祛痰定喘(辨其寒热施治)。缓解期主要以扶正固本为主。虚实并见者可标本兼治,对于长期发作,面苍白,腹胀,纳呆,四肢凉,单攻,正气易于耗散,单补,病邪稽留难去。

古人言:①丹溪言:“未发以扶正为主,即发以攻邪为主。” ②《丹溪治法心要》:“凡儿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气短者,

参芪补之;火炎上者,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降痰下气为主;阴火上逆者,补阴降火。”

小儿易虚易实,转化迅速,攻补不宜太过,及时更改治疗方案,灵活掌握,同时注意食滞也能生痰。 (一)发作期

1、 热性哮喘-素体阳盛,六淫化火或肥甘积滞,热自内生,痰因热动。

症状:咳喘哮鸣,呼气延长,呼吸困难,发热面红,口渴喜饮,胸膈满闷,咳黄痰而粘稠,大便干,小便黄,苔薄黄或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如痰热内蕴,兼外感表证,可用定喘汤加减。 麻黄、杏仁-宣肺定喘 苏子、半夏-化痰降逆

黄芩、桑皮、冬花-清泻肺热,肃肺 白果-定喘敛肺,防麻黄耗散

加减: 炒葶苈(祛痰定喘泻肺,使气下则喘平,水行则痰去)

① 喘重

地龙(清热止痉,清肺平喘)

② 痰多,便干-瓜蒌、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③ 顽痰便结-皂角、海浮石(开关通闭,药性强烈,中病则止)

2、 寒性哮喘-素体阴虚,聚液成痰,痰伏于肺,复感外邪,哮喘发作多遇冷即发。

症状:咳嗽气促,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吐痰稀薄或白沫样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苍白,形寒无汗,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治法:温肺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 芍药、桂枝-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停

《伤寒论》方 干姜、细辛、半夏-温化寒饮 饮,症见恶寒,发热, 五味子-收敛,使散中有收 无汗,咳痰稀薄,喘不 以防肺气耗散太过 能卧。 温肺化痰 苏子-降气平喘 定喘 三子养亲汤 白芥子-温化寒痰

《韩氏医通》 莱菔子-顺气降逆,化痰消滞

加减:①无汗用生麻黄,去白芍。喘重时炙麻黄。

②咳嗽重-紫苑、冬花、杏仁温润降逆。

③表症已解,喘平可用苏子降气汤-化痰顺气。 ④若多见反复发作,患儿的发作期除寒喘症状外,表现畏寒自汗,神疲肢冷,面青灰,张口抬肩,小便清者,苔薄白,脉细无力。为肾阳虚寒,不能摄纳。又外感风寒,肺失宣肃,

45

寒邪壅肺,治宜温肺平喘,补肾摄纳。方药为小青龙汤合二味黑锡丹(温燥为镇纳救急之剂,不宜儿服)加减。

小青龙+附子、磁石+参蛤散(或紫河车粉,峻补营血,补肾) 黑锡-甘寒镇水

硫黄-大热,扶阳壮命门 黑锡丹 附子、肉桂-温命门火

《和剂局方》 破故之、葫芦巴、茴香、阳起石-补肾壮阳 木香、豆蔻-调气固下

金铃子-苦寒,因用反佐,理气止痛 木香-降逆平喘,纳气入胃

此方重坠,温燥居多,为镇纳救急之剂,不宜儿服。

哮喘反复发作,病由肺及肾,出现肾阳虚亏,气不摄纳之证,故发作时以小青龙为主加补肾摄纳之剂,用附子壮火益之,虚实并顾,佐以磁石、龙齿潜阳,使其长于温肾。 二、缓解期-应注意调理,根据体质,调补正气,以减少复发。

1、肺气虚弱-素畏寒,自汗,气短,常流清涕,打喷嚏,卫表不固,往往以外感而诱发。 治法:补肺固卫。 桂枝、芍药、甘草 方药: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 黄芪、生姜、枣 黄芪-补气固表 玉屏风散 白术-健脾补中

防风-走表而祛邪

2、脾气虚弱

症状:素痰多,肌肉松软,倦怠无力,纳少,胸闷,便稀,腹胀,多为内伤冷食而诱发。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痰必须理脾,可用四君健脾益气,陈皮、半夏除湿

化痰。

3、肾虚不纳:发作时可以及肾。

症状:面色 白,形寒肢冷,喘息气短,大便澄清或遗尿,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补肾固本。

方药: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附子、肉桂)

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胡桃肉、白术、五味子、川贝、百合、菟丝子、陈皮) 偏阴虚(五心烦热,腰腹酸软,便干,舌红少津)-麦味地黄丸。

本病要注意化痰,湿痰多用陈皮、半夏;热痰常用瓜蒌、竹沥;燥痰多用贝母、知母。葶苈能泻肺定喘,海浮石消化热痰,软坚散结,苏子下气消痰,均可选用。

含砒中药-远在唐代《千金方》已有用之。宋代《本事方》“紫金丹”治哮喘。近代研究少量内服涤痰平喘、补血、促进发育、脱敏等。

① 北京儿童医院喘宁3号(红砒、枯矾、豆豉、银杏、五味子、白前、前胡)。

② 省一院哮喘片(砒石、明矾、五味子、地龙、紫河车、黄精)有效率94.8%,显效

71.62%。

-砷化矿石加工制成,有红、白两种,有大毒,去腐截疟,平喘,超量可危及生命,可极少量入丸剂,不能久服。

③气功激发治疗哮喘,效果也很好,有人观察,激发前两肺哮鸣音,激发后,哮鸣音则消失。本院应用效果也很好。 五、预防及护理

46

古代医家提出不少预防措施,如《顾氏医镜》“宜避风寒,节厚味可也”,《丹溪心法》主张“哮喘必用薄滋味”。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发作。 2、避免受凉,防止感冒。

3、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生冷。 4、避免接触过敏原。

5、注射气管炎菌苗,每2-4周iH或im1次,从0.1ml开始,每次递↑0.1ml,6岁以下以0.5ml为最大极量。6岁以上可用1ml,夏季不用。

6、发作和中枢N兴奋性有关,在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时,如患儿有精神刺激,思想负担可成为诱因,故树立病人和家长者信心,坚持长期中西医治疗。 复习题:

1、 试述在小儿哮喘的发病机理中,肺脾肾三脏的相互关系。 2、 小儿哮喘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有何不同?

47

第二节 肺炎喘嗽

一、概述

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三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尤其是佝偻病及营养不良小儿更易患此病,且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这样更促使其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根据各地资料报导,此病占儿科住院总人数25-30%左右,并为这一时期小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小儿容易发生肺炎喘嗽和其生理、病理特点分不开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经脉未盛,卫外不固,尤其正气不足或内蕴痰浊时,外邪易乘虚而入。再则小儿脏腑娇嫩,年龄越小,肺之精气越显不足。万全《育婴家秘》在“五脏证治总论”中对小儿呼吸系统这一生理特点,提出了“肺为娇脏”“肺常不足”的看法。病因学由外感引起也有继发于感冒、麻疹、百日咳之后。痰阻肺络,肺气闭塞,是肺炎喘嗽的主要病理变化。

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以辨证施治为主,疗效是肯定的。尤其近几年,大力开始中西医结合防治肺炎的研究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治疗和整体兼顾有机结合,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在治疗上获得了新的进展。 (一) 与本病有关的古代文献记载:

“肺炎喘嗽”首先于《麻科活人全书》“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所致??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这是对麻疹过程中并发肺炎所立的病名记载,一些主要证候书中有详细记载,书中还说:“若麻喘胸高者乃肺经热甚而胀起者。”胸高是一种体征,指因气促而引起的胸部抬高及胀满。

另一个相当于肺炎的名称,是“马脾风”。《证治准蝇》、《幼科发挥》、《东医宝鉴》等书都有记载,《幼幼集成》对“马脾风”解释为“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名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马脾风”是急性肺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又称之为“暴喘”,对其临床表现归纳为“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胁作坑指的是肺炎时胁肋间吸入性凹陷。在治疗上采用清热泻肺利下痰涎的方法,如五虚汤、一捻金、苏葶丸等。

此外,还有“肺风痰喘”、“火热喘急”等也属肺炎咳喘症状。 二、病因病理

产生本病有内外二方面因素,二者相互关联,体现了人体正气和邪气间的消长关系。 (一)病因:外因以感受风邪为主,经由皮毛口鼻而入,当然也可起于其他疾病之后。内因则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卫外未固,或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

1、内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肺脏娇嫩,脾胃薄弱,卫外功能较差,易为六淫之邪所侵,尤其冬春二季,气候变化较大,一旦养护失宜,冷热失调,外邪即可乘虚而入。《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凡先天不足,体质虚弱的小儿,如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的小儿,尤易发生本病,恢复也较慢,当余邪逗留,病情则迁延不愈。临床对反复咳喘的小儿,部分做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发现不少孩子,玫瑰花环低于正常,淋转也较正常偏低范围。这些患儿显示了非特异免疫功能差,就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有人做体液免疫,发现IgA、IgG也低于正常。

2、外因:主要是风邪。风邪有夹寒和夹热的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也有风寒、风热的区别。临床所见,风热者每多于风寒,风寒见症仅在病初阶段出现,为时短暂,这时因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疾病传变迅速,风寒之邪常常很快化热的缘故。所以风热较风寒多。

肺司呼吸,开窍于鼻,肺又主皮毛之开合,感受外邪可从皮毛而受,由口鼻而入,何以从皮毛而受?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是指人体的外表由卫气相护,营行脉内,卫行脉外,卫气通于肺脏,当邪郁皮毛,可引起肺卫受伤,肺脏抗病能力下降。但邪是从口鼻而入,并非沿体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