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讲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医儿科学讲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731f967f1922791688e8bd

四、辨证论治: (一) 暑伤肺胃:

证候:发热持续不退,气候愈热,体温愈高,口渴引饮,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患儿禀赋不足,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内热炽盛,故长期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气候愈热,不耐暑气熏蒸,故发热愈高;热伤肺津,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故肌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暑伤气,气不化水,频频渴饮,水液下趋膀胱,故出现尿多而清长;口唇干燥,舌质红,均为肺胃津液被灼之象。苔薄黄,脉数,亦为热象。

治则:清暑益气

方药: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西洋参、麦冬、知母、甘草、竹叶、黄连、石斛、荷梗、西瓜翠衣、梗米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黄芪、人参、桔皮、当归、甘草、苍白术、泽泻、升麻、葛根、炒神曲、青皮、黄柏、五味子、麦冬、姜、枣

方解:西洋参、麦冬、石斛、知母、梗米、甘草――益气生津、固护脾胃 竹叶、黄连、荷梗、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加减:①病初:鼻塞、壮热、无汗(表证明显)——去黄连、麦冬。加藿香、薄荷――解表清暑或选新加香薷饮

②如阳明热盛,津气内伤――人参白虎汤加减

③湿热内蕴,发热不扬,心烦,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呕恶、苔厚黄腻――可选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

④病久脾虚,纳呆、乏力、大便不调,舌苔白嫩,可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和中化湿 (二)上盛下虚

证候: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宁,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频数,

大便稀薄,身热不退,口渴多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病势缠绵日久,虚实并见。证属脾肾两虚,阳气不足,命门火衰

微,不能温煦脾土,故面苍肢冷,纳差,大便溏,小便澄清,频数;本病属暑气为患,阴液必耗,水不济火,心火易旺,阳易浮越,故虚烦不宁,身热不退,口渴多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为虚实并见之象。

治则:清上温下

方剂:清上温下汤(验方)――附子、黄连、磁石、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覆盆

子、菟丝子、桑螵蛸、白莲须

方解 附子――温肾阳 黄连――清心火 磁石――潜阳

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莲须――温肾固涩 敛小便 花粉、蛤粉――清热生津止渴

五、其他疗法

1、 蚕茧10-20只、、、红枣10-20只 乌梅4-6 g 煎汤饮用(以上二证均可)

2、 鲜荷叶、苦瓜叶、丝瓜叶、南瓜叶各二叶,煎汤饮用(用于暑伤脾胃) 预防护理:

1、 注意病后调理,加强营养,预防并发症。 2、 住室空气流通,保持清凉,或易地避暑。 小结:

41

夏季热是婴幼儿一种季节性疾病。主要发于夏暑炎热之时,至秋凉后多自愈,这是发病特点。临床主证是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尿多,少汗或汗闭,这是诊断本病的要点。其病因主要是小儿体质虚弱,感受暑气而患病,与感受暑温不同。按辨证分暑伤肺胃及上盛下虚二型。前者多在疾病初中期,治法益气清暑;后者多因疾病迁延所致,治法清上温下。本病虽有高热,但很少化火窜入营血,这是本病特征。治疗重点要注意防暑,若能易地避暑,体温可迅速下降,这又是防病特点。根据本病特点辨证论治,对防治本病有重要关系。 思考题:

1、 夏季热有哪些特征?

2、夏季热的分型、主证、治法、选方?

42

哮喘

一、概述

1、哮喘的定义:

哮喘是指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关于哮与喘,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内科已讲不重复),一般哮是指呼吸时,喉中有哮吼声,喘是指呼吸急促。哮喘时呼吸一定是急促的,也就是“哮必兼喘”。所以统称哮喘。 2、病因病理:

主要是由于小儿素体不足,痰湿内盛,在外邪的引动下发生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3、治疗:

在急性发作时病在肺,属实证,治疗应以宣肺平喘化痰为主,缓解时以健脾益气补肾为主。 4、文献记载:

“哮喘”最早见于朱丹溪的《幼科全书》:“哮喘其证有二,不离痰火,有卒感风寒而汲者,有曾伤盐酢汤水而汲者。”历代文献的记载很多,如《内经》有“上气”、“喘鸣”,《多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记载。《圣惠方》:“夫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于痰,上搏于咽喉之间。”

小儿临床的哮喘包括了支气管哮喘和哮喘性支气管炎。支哮系过敏性疾病,由于毛细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支气管分泌液过多引起;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于2岁以下,有发烧感染病史,近几年来病毒的进展,认为多数是属于病毒感染所致,仅少数至年长后发展成支气管哮喘。

二、病因病理

主要是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阻气道。 (一)内因:肺脾肾不足,痰饮内伏。

肺 -卫表不固,不能通调水道,津液为痰。

脾 功能不足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湿聚为痰。 痰饮内伏 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留成痰浊。 肾 阴虚-虚火灼津为痰。

1、 肺气不足:肺主气主表,肺气虚弱则表卫阳气亦随之不足,不能很好地温煦充实肌表腠

理及抵御外邪。

2、 脾土虚弱: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和津液,反酿成痰湿,上贮于肺,

使小儿体质成为“痰湿内盛”之体,是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3、 肾虚不足:素体肾阳亏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湿蕴积为痰饮。肾阳虚,脾阳亦虚,则是

“痰饮内停”的重要原因。 (二)外因:

1、 气候因素:哮喘发病的季节很强,多在冬季及春秋气候转变时发病。气候的变化,非时

之气,非时之邪为本病主要诱发原因。

2、 接触异物:如花粉、烟尘、尘螨、绒毛、油味等。(五一、十一前后,植物性过敏源花

粉分部广,浓度高,气压低,可使花粉及有害烟尘聚集于地面,易被吸入,产生过敏。) 3、 生冷酸咸甘肥、饮食所伤:如过食生冷酸咸常使肺脾受损,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

如过食肥甘,也常积热蒸痰,使肺气壅塞不利,每能诱导哮喘的发生。

(三)遗传因素:由于小儿哮喘常有家族史,即患儿家属中可有几个常发哮喘病,故认为本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若父母夙有哮喘,或小儿先于不足,亦是哮喘发病的原因之一。 病因病机:外因+内因

43

非时之气 受凉 内伤冷食

―― 肺脾肾不足 痰饮内伏 风寒冷食 寒喘 触动 痰阻气道 痰饮内停 ――伏――肺气壅塞――哮喘 风热外感 痰 肺气上逆 痰热内伏 热喘 寒痰化热

持续12-24小时

肺气耗散 久病反复

肺病及肾 寒喘兼阳虚 肺脾肾虚象 肾不纳气 缓解时 (肾阳虚)

(四)发病原理:

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某些素质不足,痰湿内盛,腠理不固的小儿,在受冷、感受外邪或接触某些物质后,触动了内蕴的痰浊,邪痰交阻于气道,使肺气壅塞,失于宣肃,肺气上逆而发病。在急性发作时病在肺,属实证。由于素体阳虚而外感风寒或内伤冷食引动痰饮者,多表现为寒喘;由于外感风热,引动痰热或寒痰郁久化热者,多表现为热喘。反复发作,久病不已者,可导致肺气耗散,肺病及肾,肾不纳气,发作时往往持续不解,甚者即表现为肺气壅塞,肾阳虚衰,寒喘兼阳虚的错综局面。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致病因素,刺激过敏机体可发生变态反应或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主要是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交感神经性减低,二者都可以使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使支气管粘膜水肿、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而发生哮喘。在哮喘发作后就发生肺通气换气障碍,使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如果持续时间在12-24小时以上(称为哮喘持续状态)不能缓解,有可能使动脉血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二氧化碳分压在50毫米汞柱以上,右心劳损,肺血管收缩,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以致肺泡萎缩,肺不张而导致严重的酸中毒、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三、诊断

1、 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不能平卧,烦躁不安,气

急,气喘。

2、 有诱发因素,如气候转变,受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3、 可有婴儿湿疹史或家族哮喘史。

4、 肺部听诊 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哮喘如有继发感染或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可闻

及粗大湿罗音。

5、 血象 支气管哮喘,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粒细胞可增高;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

增高。 四、辨证论治

起病-或急或缓,婴儿发病前往往有上感。年长儿起病急,多在夜间(气候冷,或室内过敏源多,或夜间血内肾上腺素水平↓),先感鼻喉作痒,喷嚏,胸部闷塞。

发作时症状-呼吸困难,呼气延长,甚则不能平卧,口唇指甲青紫,甚至冷汗出。初起干咳,其后可以排出粘痰,然后呼吸渐通畅,症状遂之缓解。严重病例,由于哮喘持续状态,可并发心衰。发作时间长短、程度轻重各不同。

发作时体征-呼吸音↓,满布干罗音,哮鸣音,感染引起往往挟杂湿罗音。常发热,WBC↑。其它原因引起则WBC不高,对食物过敏者多不发烧,常表现面睑浮肿,荨麻疹等。

间歇期-可全无症状,可自觉胸闷,不易深呼吸。 慢性病症状-多年复发,瘦弱,圆桶状胸。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