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2fb32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6c

像上海汽车、一汽四环介入电子商务的方式,即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一道共同拓展集团公司电子商务网络的开发,优势互补,集中力量,建造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网络。

4.2.3 实施品牌策略,打造自主品牌

世界级汽车品牌往往是与创始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牌的命名、个性和定位一开始就深深打上了其创始人的烙印,并且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无论是世界顶级品牌德国的戴姆勒—奔驰,美国的福特、克莱斯勒,还是英国的劳斯莱斯、法国的雪铁龙、雷诺和日本的丰田,这些品牌都是以创始人的名字直接命名的。综观国际著名汽车品牌,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有一部创始人艰苦奋斗的历史,而每一个品牌又由于直接援用创始者的名字而赋予其不同的个性和风格。虽然世界汽车业的发展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国际市场竞争腥风血雨,但是这些品牌卓然屹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倒,而这无不得益于创始人不朽的精神理念。

(1)从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汽车品牌个性在建立初期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基于其产品的功能、特点、用途或主要消费群而定位和诉求的。例如德国大众生产的金龟车,即以结构紧凑、轻便省油、成本低作为其品牌特征。因为汽车发展初期,受制于特定技术和消费需求的限制,市场还处于卖方市场,品牌个性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产品的具体特征才能加以塑造,进而形成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但是,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的功能性特征差异越来越小,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汽车市场趋于国际化时,依靠产品特性优势而奠定的品牌个性不再明显,汽车品牌由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过渡。 同其他企业品牌建立一样,世界汽车生产商往往借助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文化)、团队构成、技术特色和企业资产等软性因素,逐步建立起一种组织联想,并通过舆论、广告和促销行为传播移植于消费者脑海之中,让目标对象对企业自发地产生良好的印象,这就是企业品牌的塑造。

(2)广告创意的冲击与品牌塑造。从商标诞生那天起,品牌就与广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世纪以来,汽车广告似乎比任何产品广告所产生的影响都要深远而重大,这不仅是因为每年的巨额广告费预算居于世界广告之首,更重要的是,许多汽车的品牌塑造和推广在借助广告宣传的同时,其优秀的广告创意对目标消

12

费者的观念与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取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是自人类进入商业广告社会以来任何其他产品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3)汽车标志——品牌视觉的精粹。汽车的品牌和它的车标即标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汽车标志的诞生和汽车品牌的发展几乎是结伴而行的。最早的标志由1889年法国人潘哈德和莱瓦索尔用他们个人姓的第一个字母P、L组成,以区别于其他的汽车。现在,车标的功能已经从最初的区别作用上升到品牌识别和资产的高度,同时,亦成为汽车市场品牌设计、推大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4)走联合的汽车品牌之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汽车行业也已经进入一个无国界经营的时代,特别是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又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步伐。汽车行业之间的兼并联合、创立合资或合作企业、企业部分或全部合并、联合开发项目等层出不穷,遍及世界范围的资本重组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汽车品牌创立与管理体系。20世纪60年代全球有独立汽车制造商52家,而发展到90年代末期已减少到19家。90年代汽车业最大的合并——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的强强联手,带动了世界汽车公司之间的联合。几乎在同一天,德国大众公司斥巨资购买了英国的劳斯莱斯,之后,法国的雷诺汽车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意大利的菲亚特与法国的雪铁龙,德国大众和英国罗孚也相应走向各种联合经营的道路。众多国际知名品牌之间也纷纷收购或联合,如美国通用不仅收购了德国的欧宝,而且与瑞典的绅宝开展合作,福特汽车公司则分别与英国的美洲虎、日本的马自达结成联盟,共同分割市场。

由次可见,汽车的品牌战略在汽车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把品牌做为企业发展的象征,让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结论

中国目前已经算作一个汽车大国了,但还不是一个汽车强国。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如何保证汽车行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预防汽车业因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和隐患,是目前所有汽车企业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借鉴国外汽车企业成功经验,学习和开创先进生产技

13

术,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创立自主品牌,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好每一项工作,中国的汽车业发展必将走上腾飞之路。

本文通过对汽车产业现状的描述,分析了我过汽车产业当前反站中存在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给我过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也制约了我过汽车业自主品牌的创立和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之后,提出了一些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目的在于给我过汽车产业健康,稳定,快速成长增加一份保障,以期我过的汽车产业发展少走一些弯路,尽快追赶上世界汽车业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未来十年汽车工业发展前景分析和适度保护水平研究[M].1999. [2]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0.

[3]孙遇春,金麟,苏东水.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J].复旦学报,2000,02. [4]陈苏.中国汽车产业报道研究.中国汽车网,2004,06. [5]李忠鹏.企业联盟[M].天地出版社,1997.

[6]中国投资咨询网.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M].统计研究,2006,08. [7]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张语录.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9]许哲.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6,02.

[10]陆海平.我国汽车产业过度进入与产业重组[J].北京汽车,2004.

[11]林季红.汽车业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态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4. [12]魏仙.中国汽车产业重组的经济学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4.

[13]蒋雷.中国汽车行业2004年回顾和2005年展望[J].中华汽摩 己,2004.

[14]陈清泰,鲁志强等.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现状和新时期重组政策取向[J].中国机电工业,2002.

[15]施培公.后发优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6][美]高汉初.世界汽车工业——道路趋势矛盾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7]高培勇.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学界如是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8]李京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最关键[N].经济日报, 2004,03.

[19]孔文清,马赫.自主品牌份额不到10% 中国汽车有没有第三条路[N].北京青年报,2004,03.

[20]黄海燕.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生命[N].经济参考报,2004,01.

[21]陈建国,张宇贤.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

14

致 谢

本文是在导师李强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及思路方面,都得到了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受益非浅。此外,李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丰富的知识,诲人不倦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我也是很好的鞭策。在此,谨向李老师表示真挚的谢意!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已经发表的文献,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由衷感谢所有在我撰写此问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同学和我的朋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