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罗山高中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考点突破15 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河南省罗山高中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考点突破15 元素周期律(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32b06e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eb

(4)写出GJ的化学方程式: 。 (5)写出C单质与H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答案】(1) Al S Cl K(2)

(3) 2AlCl3+3K2S+3H2O=2Al(OH)3↓+3H2S

-

↑+6KCl(4) Al(OH)3+NaOH=NaAlO2+2H2O(5) Cl2+H2S=S↓+2H+2Cl 13、在短周期元素中,若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相等,则符合条件的元素种数为(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信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14、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目的 A B C D 证明盐酸酸性比醋酸强 证明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证明溶液中含有I- 实验设计 用同一电路测等体积盐酸、醋酸溶液的导电性 向CuCl2溶液中投入金属钠 往溶液中加入淀粉 证明H2CO3酸性比H2SiO3强 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 【答案】B 1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Y、Z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原子的相同 B.常压下,Y单质的沸点比Z单质的沸点低 C.W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X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强 D.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N元素,W为P元素,Y为S元素,Z为Br元素,R为Ar元素,则

A、Y的阴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与R原子相同,Z的阴离子核外有36个电子,与R得电子层结构不相同,故A错误;

B、Y为S元素,Z为Br元素,常压下S固体,而Br为液体,所以常压下,Y单质的沸点比Z单质的沸点高,故B错误;

C、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所以非金属性X>W,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W<X,故C错误;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非金属性Y>W,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位置与性质、结构的关系,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应用。

16、某学生在做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现在请你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氯水、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四氯化碳。 (3)实验内容(在下表横线中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① 实验方案 向盛有少量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振荡,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向盛有少量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溴水,振荡,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实验现象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________色 ②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________色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和讨论:

①上述两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于F2过于活泼,所以很难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其氧化性的强弱。试列举两项事实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氯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①橙(或橙红) ②紫(或紫红)

(4)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1分)

----

(5)①Cl2+2Br===2Cl+Br2;Br2+2I===2Br+I2

②F2在冷暗处就可以与H2剧烈反应而爆炸,而Cl2与H2要在光照或点燃时才反应;HF比HCl更稳定

-1

17、(14分)实验室配制500 mL 0.2 mol·L的FeSO4溶液,具体操作步骤为:①在天平上称取一定质量的绿矾(FeSO4·7H2O),把它放在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②把制得的溶液小心地注入500 mL的容量瓶中;③继续向容量瓶中滴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直到溶液的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为止;④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的洗涤液都转入容量瓶中,并轻轻摇匀;⑤将容量瓶塞好,充分摇匀。试填写下列空白。

(1)应该称取的绿矾的质量为________,在称取绿矾过程中,若天平略向右偏,要调整天平平衡的操作是______。

(2)上述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

(3)本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在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在移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液面时,若俯视刻度线,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没有进行操作④,会________;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后倒出部分溶液,使液面与刻度线相切,会________。

-1-1

(5)用ρ=1.84 g·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200 mL 1 mol·L的稀硫酸与上述配

制溶液在步骤上的差别主要有三点:

①计算:应取浓硫酸的体积V=________mL;

②量取:由于量筒是一种粗略的量具,用量筒量取时只能量取________mL或者________mL浓硫酸;

③溶解:注意先加________,再边搅拌边加________。

【答案】 (1)27.8 g 右手拿药匙,用左手轻拍右手手腕,小心振动药匙,使晶体落在左盘滤纸上,直至天平平衡 (2)①②④③⑤

(3)托盘天平、药匙、烧杯、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加快溶解 引流 (4)偏高 偏低 偏低

(5)①10.87 ②10.8 10.9 ③水 浓硫酸

-1

【解析】 (1)考查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m(FeSO4·7H2O)=0.5 L×0.2 mol·L×278 g·mol-1

=27.8 g;考查称量固体物质时的操作和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2)考查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恢复至室温、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3)对于仪器的使用次序和方法,要联系配制溶液的具体步骤来记忆。对于多次出现的仪器的作用要对比记忆。(4)c=nB/V,c与nB正相关,与V成反相关的关系;俯视刻度线时,使V偏小,c偏大;不洗涤玻璃棒,会使溶质没有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nB偏小,c偏小;在倒出溶液的过程中,有部分溶质也会被倾倒出来,最终使c偏小。(5)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与用固体配制溶液的步骤有几点大的区别:计算得出浓溶液的体积、量取时用量筒,对于浓硫酸的稀释,为防止液体飞溅,还要注意加水与加浓硫酸在步骤上的差别。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1)甲同学在a、b、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块、钠块、钾块,观察现象。

甲同学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_______(填字母),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想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规律,最好选用第_______周期的_______三种元素。最简单的实验是将大小相近的三小块金属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应该看到的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他设计了如图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

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1)写出所选用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 (2)写出烧杯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Ⅰ)(1)验证锂、钠、钾的活泼性(或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c 钾的活泼性最强 (2)三 钠、镁、铝

①钠剧烈反应,可能着火或爆炸 ②镁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③铝反应比镁缓慢,有较多的气泡产生 (Ⅱ)(1)HNO3 CaCO3 Na2SiO3(或K2SiO3)

2-2-(2)CO2+SiO3+H2O====H2SiO3↓+CO3

2--或2CO2+SiO3+2H2O====H2SiO3↓+2HCO3

【解析】(Ⅰ)(1)锂、钠、钾是同主族碱金属元素,很明显甲同学是想验证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强弱的递变规律。反应最剧烈的应是钾。

(2)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规律,最好选用第3周期的钠、镁、铝三种元素。因为与第2、4、5、6周期相比较,第3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较典型。三种金属中钠最活泼,遇水就剧烈反应,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产生大量热,放出H2,可能会着火或爆炸。铝金属活动性最弱,与酸反应比镁要缓慢,但也能产生大量气泡,镁与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Ⅱ)丙同学的实验是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由题意可推测,A为HNO3,B为CaCO3,C为Na2SiO3或K2SiO3。

19、一位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列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_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利用下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______ 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