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区规划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港区规划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2bcbb4de518964bcf847c5a

深圳盐田港总体布局规划(修编) 西港区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盐田水文站波频统计表

表4-3

波高 频率(%) 方向 N NNE NE ENE EN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合计

4.5 地形、地貌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第 21 页 共 41页 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

0.1~0.5m 1.56 1.78 3.34 1.83 3.38 9.27 32.88 8.98 5.33 2.83 3.94 1.16 1.56 1.16 3.99 2.05 11.36 96.4 0.6~0.8m 0.04 0.09 0.05 0.01 0.13 0.98 1.49 0.16 0.01 0.01 0.04 3.01 ≥0.9m 合计 0.04 0.01 0.15 0.2 0.07 0.04 0.01 0.04 0.56 1.6 1.91 3.4 1.84 3.51 10.4 34.57 9.21 5.38 2.84 3.95 1.16 1.56 1.16 4.03 2.09 11.36 99.97 深圳盐田港总体布局规划(修编) 西港区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大鹏湾属基岩型海岸,由大鹏半岛、香港新界以及深圳的丘陵地貌所环绕形成,湾口有大鹏角和大浪咀两岬角守侯左右,海湾西南多岛屿,北侧岸线曲折且岬湾相间,湾间海滩不发育。

盐田港位于大鹏湾的西段,梧桐山脉的东麓,盐田泻湖与沙头角间的平直岸段;该区段南有九龙半岛及众岛屿的遮挡,西北至东北为陆地环绕,东北有正角咀的掩护,天然掩护条件良好,区内水域相对平静。

大鹏湾内水深条件优良,如海图所示从湾口21m水深至正角咀处的12m水深,其大部分天然水深超过16m,一般认为盐田河口以西为海积带,正角咀以东为海蚀带。工程地带岸边基岩裸露,岩滩间沙砾滩宽一般几十米,近岸300~400m范围内底质为中细沙,以外底质为泥,由于波浪动力的东强西弱,湾内水下陆相和海相物质的组成也由东向西逐步细化,港址处水下地形平坦。

4.6 工程泥沙

大鹏湾内丘陵临岸,海岸带陡狭,陆上植被良好,山溪性河流源短流小,更无大河注入;除暴雨时面状侵蚀及溪沟有少量泥沙汇入外,基本缺乏陆相泥沙来源。另外,珠江水系位于大鹏湾的西侧,且口外水流西行,故从大鹏湾口流入湾内的海相泥沙也相当少。湾内水体含沙量甚微,海水清澈透底,多年来水下地形保持不变,是我国少有的优良海湾。

4.7 工程地质

根据我院1995年8月《深圳盐田港西港区工程地质勘察报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第 22 页 共 41页

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盐田港总体布局规划(修编) 西港区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告》,西港区地层按其成因,在钻探揭露深度内,可分成海相沉积层、陆相沉积层、残积层及燕山期风化花岗岩四层。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布分述如下:

Ⅰ:海相沉积层(Qm4)

以灰黑、灰色淤泥为主,局部地段下部为淤泥质亚粘土,该层分布不均,由岸向海,从无到有,由薄至厚,成流塑~软塑状态,属高压缩、低强度软粘土层。

Ⅰ1淤泥(Qm4)

灰黑、灰绿、深灰色,富含有机质及海生贝壳碎屑,有臭味,饱和,流塑~软塑状态,标准贯入试验平均击数N<1击,属超高压缩、低强度软土层,该层厚度分布不一。工作船码头区顶部零星分布,顶标高-0.36m~-2.00m,底标高-2m左右,平均层厚<1m;2#泊位前沿线以西为原始地形,顶标高-8.34m~-10.11m,底标高-8.58m~-13.0m,层厚一般3~4m,平均层厚2.3m;2#泊位前沿线以东,由于中港区一期工程港池的开挖,此层缺失。

Ⅰ2淤泥混砂(Qm4)

青灰色,混大量粗砾砂,含有机质及贝壳碎屑,饱和,软塑状态。该层仅在1#泊位码头前沿以西见之,顶标高-4.10m~-6.51m,底标高-6.10m~-8.31m,层厚约2m,标准贯入击数N<1击,属超高压缩、低强度软土层。

Ⅰ3淤泥质亚粘土(Qm4)

深灰,灰褐色,含有机质及碎贝壳,中粗砂,饱和,软塑状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第 23 页 共 41页 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盐田港总体布局规划(修编) 西港区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态。仅工作船码头区顶部及淤泥底部成薄层分布,顶标高-0.36m~-6.39m,底标高-1.8m~-6.89m,层厚一般<1m,局部厚2-3m,标准贯入击数N=1.5击,属高压缩、低强度软土层。

Ⅰ4细砂(Qm4)

浅灰、灰色,混多量贝壳及少量淤泥质土,下部含粗砾砂较多,松散~稍密状,仅分布于工作船码头区淤泥质亚粘土下,顶标高-1.81m~-6.12m,层厚一般在2m左右,标准贯入击数N=10击。

Ⅱ:陆相冲洪积层(Q3al+pl)

主要以黄褐色、棕色、灰褐色的粘土、亚粘土混砾砂、中粗砂层为主,为陆相冲洪积层,该层全区分布,厚度变化较大,由岸向海由薄至厚,且层面呈缓坡下降,底面变化较大。

Ⅱ1粘土(Q3al+pl)

黄、黄褐色杂灰白色条纹,局部杂红褐色条纹,含钙质结核,夹亚粘土、粗砂透镜体,饱和,可塑~硬塑状。标准贯入击数N=10击。该层力学性能良好。

Ⅱ2亚粘土(Q3al+pl)

黄褐、灰黄色,含少量砂,可塑~硬塑状。该层主要分布在1#泊位Ⅱ1层之下,顶标高-13.06m~-18.28m,底标高-14.06m~-20.53m。层厚一般2m,最大5m,标准贯入击数N=10击,力学性能良好,但工作船码头区该层力学性能相对较差。

Ⅱ3亚粘土混砾砂(Q3al+pl)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第 24 页 共 41页 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