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广东省云浮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271687e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7

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卒获有所/闻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C.相与步于中庭(在) .

B.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 .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故事,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按老河兵的说法寻得石兽。

B.选文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善逆向思维,歪打正着。

C.选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作者的思考和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选文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五、名著阅读

15.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进行分析。 ①宋江(《水浒传》) ②猪八戒(《西游记》) ③虎妞(《骆驼祥子》)

(2)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结尾处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可以自由通行的。”如果有可能实现海底旅行,你最想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请任选一项,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简要说明。

①《在海底平原上散步》 ②《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③《沉没的大陆》④《章鱼》

六、诗歌鉴赏

16.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

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曲题是______。 2.下列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淡淡秋意。 B.“看沙鸥舞再三”句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孤寂。 C.“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富丽。 D.“爱杀江南”作结尾,既突显主题,又直抒胸臆。 七、作文

17.请以“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B项中的“闲人”理解有误,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不是指“闲散无聊的人”。故答案为B。 2.B 【解析】 【详解】

A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使用对象错误。C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贬义。D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不能用来形容节目。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叙事诗不是抒情诗;B.卖炭翁希望天气寒冷,并非埋怨;D.作者并非直接议论抒情,而是深沉含蓄地表

达。 4.D 【解析】 【详解】

D错误,体味:仔细体会。 5.1.B 2.C 【解析】 【分析】

1.B. 推辞:拒绝;辞谢。应为“推卸”。

2.C错误,“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客大度征服的”。句号应在后引号的里边。 二、名句名篇默写

6. (1)况乃未休兵 (2)秋草独寻人去后 (3)鸡声茅店月 (4)千里共婵娟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7)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 【详解】

这是考查学生默写诗词的能力。复习诗词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诗词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默写时,要注意茅、婵、娟、 娇、畔、竞、碧、溪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三、现代文阅读

7.1.①小孩用手电照“我”的朋友上五楼。

②一农民免费送生姜茶给大雪中困在桥上中巴车里的乘客喝。

③唐山农民自费组队赴郴州抢险救灾。文章通过三个故事告诉我们:身处这个世界上,我们应怀一颗感恩之心生活,学会付出爱。

2.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突出停电后城市和楼梯的恐怖,反衬那束手电光芒带给她的安慰之大,给人带来的别样的光明和温暖。

3.示例:“一张黑脸庞,笑吟吟地贴在车窗外。”从这一神态描写中看到了农民的憨厚个性。“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冻坏了吧?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从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了那位农民的憨厚、淳朴、善良。“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从这段的描写中看到了那位农民的无私和富有爱心。

4.示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身处这个世界上,我们应怀一颗感恩之心生活,学会付出爱。在温暖他人的时候,芬芳自己。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先要理清三个故事的内容,然后按照:谁+怎么做+结果来概括。本文所告诉的道理需要从文章中最后一段总结出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仔细分析这个句子可以发现这是一句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根据环境的特点来分析那对父子的形象即可。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文章对“农民”“车上的乘客”的具体描写来分析那位送生姜茶农民的性格特征即可。“笑吟吟”、“憨憨地笑着”,从神态描写中表现出那位农民的憨厚、淳朴;“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 “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从外貌和语言描写中表现出那位农民的热情、善良。“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从动作和语言描写中表现出那位农民的无私和乐于助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主题“付出总有回报”来谈读了本文的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8.1.以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出报恩的话题,引起读者思考,增加议论的可读性。

2.要实事求是地报恩,脚踏实地地报恩,把报答别人和促进自己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知恩图报。 3.路遥认为脚踏实地地了解需要帮助的人的疾苦,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生活真正需要,是一个作家的历史责任,也是对人民真正的知恩图报。

4.以恩报恩是中华传统美德,以德报怨彰显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以怨报怨不但是违背人伦的,也是违反法律的,正义也是有边界的。 【解析】

1.要求学生识记议论文开头故事的作用:引出文章的话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本文分析得出:以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出报恩的话题,引起读者思考,增加议论的可读性。 2.观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结合 “另外,如果咱把工夫花在这些事上,还怎么看书搞创作?创作搞不上去,像一只光叫唤不下蛋的鸡,谁还能看得起咱?这样说,绝非不讲人情,不愿报恩,而是要实事求是地报恩,脚踏实地地报恩,把报答别人和促进自己结合起来。”概括得出:要实事求是地报恩,脚踏实地地报恩,把报答别人和促进自己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知恩图报。

3.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结合“如果咱把工夫花在这些事上,还怎么看书搞创作?创作搞不上去,像一只光叫唤不下蛋的鸡,谁还能看得起咱?;所以,咱一直努力地写东西,出作品。如果写出的作品能说出他们的真处境、真感情、真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