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11df90690c69ec3d5bb75a6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时间是

A.1915年 B.1917年 C.1918年 D.1921年 2.《人的文学》作者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周作人 D.胡适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

A.1928年 B.1930年 C.1937年 D.1942年 4.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于 A.上海 B.武汉 C.重庆 D.香港 5.《七月》杂志的主编是

A.巴金 B.老舍C.胡风 D.茅盾 6.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

A.1937年 B.1938年C.1942年 D.1945年 7.1921年1月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

A.创造社 B.语丝社C.新月社 D.文学研究会 8.《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创刊于

A.1915年 B.1917年C.1919年 D.1921年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C 3.B 4.B 5.C 6.C 7.D 8.A 三、名词解释题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4.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

5.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

1

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6.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7.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8.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9.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四、简答题

1.简述胡适文学改良的基本主张。

答: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相应地发动一个改革运动是势所必至的。胡适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早系统地提出这种改革主张的文章。他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毛病,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他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取代文言文,并且,他认为只有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和真挚情感的文学,才是真文学。胡适的“八事”主张,大多着眼于形式的改良,没有进一步深入到文学内容的革命。后来,胡适未能对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作进一步发展和探求,反而在1918年4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表示“国语的文字,文学的国语”是他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明显地表现出保守的改良主义倾向。

2.简述陈独秀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答:真正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的陈独秀在1917年2月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革命文学的“三大主义”,作为反封建文学的响亮口号: 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他的“三大主义”不仅反对旧文学陈腐的形式,而且着重反对了封建文学腐朽的思想内容。他还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的“利器”。总之,陈独秀的文学主张,触及到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正面地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建设和口号,体现了激进民主派在文学革命上的革命要求,发展了晚清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并将它推到了最高点。

3.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答: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但是,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反革命势力中心的上海,却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2

首先,在政治上,国民党背叛革命,从而开始了长达10年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在文学战线上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有其必要性的。同时,工农大众和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黑暗统治下,也迫切需要从革命文学中得到对前途的了解和信心。

其次,从文学本身来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这时兴起,决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正蓬勃发展。1928年和1930年,世界革命作家联盟成立,这给了中国革命作家很大的推动和鼓舞。

第三,大革命失败后,由于上海的大都市条件的租界环境,许多革命作家在上海会合。他们愤慨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屠杀,不满当时文学不适应现实斗争状况,于是,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这些历史条件综合作用,就使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了。 4.简述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著名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他从作家和社会斗争实际、作家和革命、作家和大众的关系作了深刻论述,指出作家如果不和实际斗争接触,如果对革命抱着浪漫蒂克,则无论怎样激烈和“左”,一触到革命实际,便即刻撞碎。这些肺腑之言对当时不少深信自己无产阶级化了,实际基本上还是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左翼作家是最切实的诤言。此外,鲁迅还分别阐述了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更坚韧,联合战线以有共同目的的为必要条件、而目的都在工农大众、战线中就统一了等四个重要课题。也包含着他对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作家思想动向的思考分析,对“左联”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斗争策略思想和文艺方向等而言是重要的指导文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了深远指导作用。

5.简述“左联”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及其重要意义。 答:“左联”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需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左联”时期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和1931年至1932年的两次讨论着重于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群众学习的问题。1934年的讨论讨论了旧形式的采用,以及由反击复古主张而提出的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瞿秋白发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鲁迅发表《文艺的大众化》、《门外文谈》等文,就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对旧文艺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作家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意见,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文艺大众化运动为文学走向大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促进大众文学的发展。 6.简述“左联”与新月派的论战。 答:1928年至1930年,“左联”与新月派展开了文艺思想论战。1928年《新月》创刊号上刊出《新月的态度》,提出“健康”与“尊严”原则,把当今文坛列为功利派、攻击派、偏激派、主义派等13种派别予以否定。后来,梁实秋发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提出文学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是没有阶级性的,攻击无产阶级文学把阶级束缚加在文学上。“左联”对新月派简单机械的观点进行了批驳。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指出:“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鲁迅明确宣告无产者文学是为了以解放本阶级及一切阶级而斗争的一翼。这次论战,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论争,关系到文学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论战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力。 7.简述“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答:1930年至1931年,“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展开斗争。“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由潘公展等国民党文人、官员组成。1930年6月,他们出版《前锋周报》,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竭力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新文艺的危机”。以后,又出版《前锋月刊》,发表大量文章,以实质上是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民族意识,假借民族主义抹煞阶级斗争。鲁迅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茅盾的《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等文分析揭露了他们的文学本质和错误可笑的理论。鲁迅、瞿秋白还对他们的代表作《陇海线上》、《黄河之血》、《国门之线》作了剖析,指出其“屠夫文学”、

3

“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此次斗争不久就以为文坛不齿的“民族主义文学”的偃旗息鼓而结束了。

8.简述“左联”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纠正。 答:“左联”成立初期,由于“左联”思潮的影响,轻视创作,甚至批评创作为“作品万能观念”、“作品主义”;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目动的政策,缺乏生活气息、艺术粗糙等偏向还没有清算,所以成功作品很少。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其中由鲁迅、茅盾、丁玲等起草的“创作问题——题材,方法,及形式”一节提出创作问题在革命文学进入新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必须正确理解,批评了忽视作品的错误倾向;在题材方面,指出需注意现实社会生活中广大的题材,并作了分类举例,以纠正初期革命文学对题材的狭隘理解;对创作倾向,提出要和“观念论,机械论,主观论,浪漫主义,粉饰主义,假的客观主义,标语口号主义的方法及文学批评斗争”。1932年,“左联”重版阳翰笙的《地泉》,对《地泉》及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的错误倾向进行批判,因此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左联”中后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不少优秀之作,构成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繁荣局面的重要方面。 9.简述“两个口号”论争的意义。

答:1935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散“左联”。1936年4月,党中央派冯雪锋为特派员从延安到上海。鲁迅、冯雪锋、胡风等商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行补救。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鲁迅著文提出两个口号可并存,批评国防文学的宗派主义理论,也批评了大众文学有些作家对口号的错误解释。这一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两个口号论争得到了积极和结果,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的思想条件。

10.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内容及意义。

答:1940年前后,进步文学界进行了民族形式讨论。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的问题。在延安,从1939年开始开展了民族形式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在国统区,抗战初期就已发生过“旧瓶装新酒”是否适应的讨论。1940年的讨论发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向林冰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强调民间形式是大众自己的作风和气派,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向林冰的错误观点,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所作的努力和成就,但否定一切旧形式,否认新文艺形式上存在缺点。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艺的民族形式。如郭沫若在《“民族形式”商兑》中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在《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自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质素。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第二章 鲁 迅

一、单项选择题 1.鲁迅出生在

A.1881年 B.1895年 C.1902年 D.1915年 2.鲁迅去世于

A.1936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2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