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吉首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10fe4cb3186bceb19e8bbed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完善,教学及科研设备较齐全,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备,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

1、图书文献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手段先进,共享度较高

学校现有馆舍建筑面积2.92万m2,生均面积2.11m2,阅览座位2509个,现有纸质文献藏书总量134.86万册,电子文献总藏量129.71万册,中外文期刊11499种(其中纸质期刊2121种,电子期刊9378种),购置清华同方、Lexis 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等中外文数据库11个,共享湖南高校数字图书馆的15个中外文数据库,实现与中科院的NSTL、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的资源连接,开通了各种类型的文献传递业务,尤其是电子资源的VPN帐户的服务,扩大我校文献资源可使用量,极大地提升我校文献的保障率。 学校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在校区分散、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下,充分利用良好的校园网络设施,实现异地的通借通还、现场与网络并进的管理模式。文献信息的加工实行统购统编;文献信息的查找与检索实现全开架、全开放的便捷管理;全校的图书资料完全实现了藏、借、阅、查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

近3年来藏书利用率均超过65%,数字资源拥有13个TB的本地镜像,每天实现24小时开放服务,点击率和下载率高,据清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典型用户使用效果2007年度统计,我校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总使用次数居全省前列。馆电子资源年访问量达300万次。

学校地处偏远地区,存在地域劣势和资金弱势,但我们借助良好的校园网络平台,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注重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馆藏的建设,建立了《土家族、苗族文献数据库》等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数据库,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广泛借助外力。近几年,先后与中科院的NSTL中心、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签订了文献传递的协议,开通了部分的VPN帐户,极大地扩大了我校文献的覆盖率,提高了文献的保障率。 2、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较齐全,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

学校校舍功能齐备,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教学、生活保障。学校在教学行政用房、学生生活用房等方面建设力度大,较好地满足了研究生培养需要,现有校园总面积3787亩,教学用房面积163578m2。有专门的研究生宿舍楼、专用教室、实验室,设有研究生社团办公室及研究生活动中心。近年来学校加大多媒体教室改建力度,有多媒体教室77间,座位数9398个。另有语音实验室16间,座位1201个。

学校实验设备先进,能够保障研究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学校注重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与资源整合,通过新建、改造,实验条件极大改善,已建成设备较为先进、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实验室体系,能够保障研究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103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2768台(件),各类教学实验室33个、总面积40804m2。目前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信息技术”、“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生物科学”、“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现代物理技术”、“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植物科学与技术”、“民族传统体育”、“经济管理”共1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优秀特色学科实验室,另外学校还建有“湖南省林产化工工程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各1个。

3、学科平台建设初具成效,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基础

学校在《吉首大学学科平台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长期重视学科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一批水平较高、管理规范的学科研究平台,这些学科平台为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化学实验教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1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优秀特色学科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学科平台。学校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建立有“湖南省林产化工工程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学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湖南省重点学科”、“生态学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以及“湖南省民族学研究基地”、“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本学科全国唯一的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吉首大学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湖南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重点社科研究

基地;学校拥有湖南省高校“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首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湖南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学校还十分重视与民族问题有关的校级学科平台的建设与孵化,目前有特色学科平台主要有:沈从文研究中心、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宋祖英歌唱艺术研究基地、里耶秦简研究所、土家语苗语研究中心,此外我校民族学学科还建有18个覆盖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田野工作基地,是国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持续跟踪调查时间最长的民族学田野基地群,为国内外多所大学的民族学研究提供了平台。 4、校园网络水平较高,构建高效、畅通信息平台

我校校园网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网络建设与利用,着力构建数字校园,主动服务于教学和管理。校园网运行状况良好,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校园网络设备技术先进,组网技术水平高。核心设备为思科6509主交换机2台、神州数码DCRS-7608主交换机2台,思科4506汇聚交换机3台,思科3508汇聚交换机1台,神州数码DCRS-7604汇聚交换机1台,神州数码DCRS-6804汇聚交换机1台。SUN服务器4台,HP、DELL、浪潮、曙光等26台。校园网络中心机房采用美国APC公司(20KVA 8小时)大容量、可行性高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实现了双路供电,为网络和服务器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了电力保障。校园网核心网络和校区之间采用电信运营商的光纤连接,全部实现链路冗余,保证了骨干网的良好可行运行。校园骨干网运行质量达到了99.99%的电信级标准。学校建立和完善了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实施了校园网网络防火墙(TOPSEC)、反垃圾邮件网关等网络安全措施,管理制度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周密,校园网运行稳定和安全。

学校校园网覆盖面广,入网计算机台数多。学校校园网经过1998年、2004年、2006年三次大规模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已经建设成为覆盖吉首、张家界两地4个校园的大规模、高速城域网络。校园网光纤超过45千米,光纤到楼。计算机网络布线超过5500多个,室内计算机网络布线率达到100%,截止到2008年,入网计算机超过15000台。校园网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建立了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电子信息检索系统;网上办公信息系统。

目前学校校园网网站数量多,内容丰富,除校内各单位网站外,还形成了我国唯一的“中国生态人类学”网站、文化与田野网、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网、新闻网、德育基地、招生就业网、风雨湖论坛等特色网站群。

(二)建设目标

2008-2015年,结合博士点授权建设学科和支撑学科的需要,按照重点投入、加强共享的原则,经过重点建设,使图书文献保障、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能够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需要。

图书文献建设 加大图书文献资料建设的力度,建设期间年投入图书资料购置费800万元;年新增纸质文献15万册(年生均新增9册),经过5年的努力,使学校的纸质文献总量达到21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达4000余种,其中外文达300余种。构建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实现拥有50个TB的本地镜像,远程访问GTB级的数字资源规模;网络传输千兆到桌面的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年访问量达700万次。优化各类型文献资源的结构,提高文献的适用性。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学科的分类与融合,整合校内的文献资源。实现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书刊文献与数据库互补;重点文献与一般文献协调发展的馆藏结构。

实验设备建设 2008-2015年,结合博士点授权建设学科和支撑学科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同时利用各种有利政策,加强对信息网络、数据库、数字化校园、实验室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建设。力争到2015年,实验室面积达60000m2,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达25000万元。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学科平台建设 通过加大对学校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凝聚学科力量,发挥学科平台的攻坚能力、创新能力和辐射作用,提高学校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力争每个建设学科建成不少于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每个支撑学科建成至少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同时,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力争建设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体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