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派文学试题1+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西方现代派文学试题1+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ad14468e9951e79a89270b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乔伊斯的作品是( )。 A、《喧哗与骚动》 B、《都柏林人》 C、《死者》 D、《尤利西斯》 2、乔伊斯带自传性的作品是( )。 A、《都柏林人》 B、《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C、《尤利西斯》 D、《芬妮根们的守灵》 3、加缪写了一场瘟疫的作品是( )。 A、《局外人》 B、《鼠疫》 C、《西绪弗的神话》 D、《正义者》 4、( )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

A、尤奈斯库 B、贝克特 C、品钦 D、阿达莫夫 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加缪的是( )。 A、《鼠疫》 B、《局外人》 C、《西绪弗的神话》 D、《禁闭》 6、下面不属于萨特的作品是( )。 A、《局外人》 B、《恶心》 C、《苍蝇》 D、《自由之路》 7、下面萨特作品中( )属于文学作品。 A、《想象》 B、《墙》 C、《存在与虚无》 D、《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8、下面萨特作品中( )属于小说。 A、《死无葬身之地》 B、《禁闭》 C、《恶心》 D、《苍蝇》 9、下面不属于贝克特的作品是( )。 A、《等待戈多》 B、《剧终》 C、《啊!美好的日子》 D、《秃头歌女》 10、下面不属于贝克特的作品有( )。 A、《局外人》 B、《出了毛病》 C、《最后一幕》 D、《第二十二条军规》

二、名词解释

1、后期象征主义:

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性文学潮流,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其创作手法延续到后来的各种写作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有瓦雷里、叶芝、艾略特等。

2、表现主义文学:

出现于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流派,它涉及绘画、音乐、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该流派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内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注重抽象化、变形,在戏剧中运用面具,注重时空的真幻错杂,使用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等。

3、“境遇剧”:

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其剧作不按传统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哲学”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这些剧曾在上演时造成轰动效应。

4、新小说派: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这种虚构情节、编造故事、塑造人物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和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与感情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小说无法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内心生活。他们主张作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他们在小说中拼贴散乱的碎片,以物代人,创立纯粹的写作风格。代表作家有罗布—格里耶、西蒙等人。

三、简答题

1、简答卡夫卡《变形记》的主题内容。 答:《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描写人的异化这一主题的杰作。作品通过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甲虫的荒诞故事,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特技与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的价值,商品化和拜金主义的大潮,淹没了正常的人性,人的所有创造物都变成了与人的对立的力量,形成了物操纵人、奴役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质特征逐渐物化,逐渐丧失,而变成罪人。格里高尔一生疲于奔命,拼命工作,为的就是养家糊口,工作和生活毫无乐趣可言,自己完全变成了劳动和挣钱的机器。就是晚上睡上几个小时,也是为了第二天能继续奔走。甚至在变成甲虫之后,也摆脱不了小职员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性格特征。变形后他首先担心的是失掉工作,后来又为失掉工作而焦虑不安。临死时还幻想“下一次门再打开时他就要象过去那样重新挑起一家的担子”。小说还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是关系的“异化”。公司老板只把他当作挣钱的机器,父母也将他视为养家的工具,他变成甲虫后,父亲给他的只是冷酷和威吓,母亲认为他是个累赘,妹妹也渐渐讨厌他。只有他的死才使全家人觉得获得了解脱,这种亲人间的冷漠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暴露得淋漓尽致。小说写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内心活动,焦虑、孤独、痛苦,深刻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但作者在揭露“异化”现象时,却不能揭示造成“异化”的真正根源,找不到消除“异化”的正确途径。因而作品充满了悲观绝望的情绪。

2、简述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答:荒诞派戏剧是有名的“反戏剧”,其特征大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荒诞、抽象的主题。荒诞派作家认为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其创作充斥着丑恶、恐怖、痛苦、绝望。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毫无希望的等待中打发着无聊、琐碎、猥琐的日子,可以说是人类一连串失败的记录;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无个性;贝克特的独幕剧《剧终》,可以说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可怖结局:哈姆下肢瘫痪,终日坐在轮椅里,由身痪一种“只能站不能坐”的怪症的仆人推着走。哈姆的父母生活在两个垃圾箱里,饿了就伸出头来向儿子讨粥喝。全剧没有情节,只有这些残疾人“完了,完了,完了”恐惧。因此,荒诞戏剧都是以一种夸张的荒诞手法,表现绝望悲观的哲学主题。第二,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其剧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既无性格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在舞台上只有一群被世界挤压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路混乱不清,动作毫无连贯性。作家以些表现世界的“真相”。第三,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让舞台形象、道具、灯光“说话”,通过物体把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延伸了戏剧语言。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四、论述题

1、结合作品内容论述《荒原》的象征意义。

答:艾略特的《荒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它的构思来自弗雷泽的《金枝》和魏士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将古代的祭奠仪式与中世纪的圣杯传说结合到一起,构成作品深层的结构框架。圣杯故事主要讲古代渔王患病丧失的性机能,于是大地一片荒芜,渔王坐在河边垂钓,等待少年骑士的到来,寻找到圣杯,然后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这一故事沉浸着危机与拯救的意义指向,是《荒原》一诗的总体象征构架。《荒原》共5章,第一章《死者的葬礼》全面展示现代西方文化的危机。西比尔在瓶子里求死不得的枯萎形象,寓示了一种虽生犹死的枯败与荒芜。第二章《对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欲为主体去展示西方文明堕落的景象。第三章《火诫》,诗人以佛对他的门徒布道的形式,以男性及其情欲以及伦敦这个现代都市作为表现主体,从上层到下层两种场景、两个层次上面展示现代文化的破败。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以象征情欲泛滥与死亡的“水”为主题意象,以腓尼基水手弗莱巴斯为典型代表,总结性地写出那种情欲横流的必然结果。第五章《雷霆的话》,揭示现代荒原超越与拯救的路径。复活的耶稣出现,然而走出荒原却很艰难,荒原依然是荒原,“这里没水只有岩石/岩石,没有水,有一条沙路/在群山中蜿蜒而上/岩石堆成的群山没有水”,依然是一片枯竭。但危机意识出现,雷霆出现,与耶稣一起,构成对拯救的期待。 《荒原》将对西方现代文明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深思西方文化的现状与出路,从而展示出一个失却了神性的世界本质状态。在一个没有上帝、没有神性的,同时也没有了甘霖与翠绿的世界之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的自我沉溺的碎片。在整个《荒原》一诗中,其危机意识与拯救意识的重要代码是“水”与“火”的意象。“水”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死亡的恐怖,象征着情欲泛滥、人欲横流及其整个文化的腐败。但死的过程也就是生的过程,因此第五章的开篇及为灵魂的反思与追问,进而为“水”之呼唤,这里的水又是生命之水,是再生的圣灵。而“火”也同样,既是情欲之火,死亡之火,也是再生之火,涅槃之火,“火”的意象是对“水”的补充与强调。诗中还大量运用了文学与历史的典故,神话与宗教仪式的各种场景及其象征性含义,展示出广泛纵深的各种语境,诗人将自己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沉思与感受置放其间,使得整个《荒原》的主题意义得到拓展与深化。(要求结合作品内容展开分析)

2、结合作品内容论述《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 答:《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是马尔克斯创作的高峰,也是60年代拉美文坛“爆炸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布恩地亚族和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历史。布恩地来与乌苏拉结婚后担心重蹈覆辙,生下长尾巴的孩子。后来他和村里的一些年轻人远走他乡,定居在一个名叫“马孔多”的小镇。布恩地亚夫妇的三个孩子都很正常,小镇居民过着宁静的生活。不久,吉普赛人来到小镇,他们带来了魔术和当地罕见的冰块,使马孔多人大开眼界。他们年年都到小镇来,带来了外界的物质文明。小镇人口逐渐多了起来,布恩地亚的儿女也都长大成人。若干年后,马孔多繁荣起来,成了市镇,有了商店,来了外国人,电灯、电影、小汽车、香蕉园、果品公司等等,从此劳资矛盾不断发生,党派斗争导致战争,小镇经历了几番薛荣衰,最后,布恩地亚家族最后一代生下一个长猪尾巴的孩子。一阵飓风把马孔多吹得无影无踪。作品中的马孔多小镇是以作者故乡为原型创造出来的。作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的坎坷兴衰和马孔多小镇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描绘了拉美农村落后、孤独的现实,展现了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写出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丁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家把怵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构成似真似假、色彩斑斓的长卷画面。作品中既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如马孔多人的

愚昧落后和与世隔绝,以及战争频繁等,同时又将现实事实置放在现代主义的结构框架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运用象征、隐喻、潜意识、梦境等写作技艺,再掺进拉丁美洲的神话传统的奇幻性,因此有“魔幻现实”之称。作品风行世界,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要求能结合作品内容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