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习题库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习题库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a7502ccfc789eb172dc8ab

3.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A.政职位

4.根据十六大精神,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是( )。 A.精简、统一、效能

5.首次提出非政府的组织理论的学者是( )。 C.魏劳毕

6.马克思、恩格斯在政府组织形式上主张采取( ) B.议行合一形式

8.下列不属于行政组织基本构成要素的是( ) D.资本有机构成

9.以各组织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来划分,行政组织可分为职能制与( ) A.层级制

10.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创建科层制理论的是( ) B.韦伯

11.下列属于非赢利性组的是( ) C.红十字会 二、多项选择

1.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 B、非正式组织理论 C、权威接受理论 E、组织平衡理论

2.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

A、非政府性 B、组织性 C、非营利性 D、志愿性 E、自治性

3.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 B、监督市场 C、监督政府 D、中介作用 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4.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减免税收 B、委托公共事务 C、辅导监督 D、补助 E、法律管制

三、名词解释

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

答: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非公共组织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

2.帕金森定律

答:该定律揭示了官僚主义的本质,认为政府官员总是无事生非,彼此为对方找事干,这样他们就可以成倍地增加下属人员,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这一定律体现在管理机制上便形成行政命令的便捷性和权威性,最终是官僚们的利益和权力欲得到满足。因而,政府只要能增加税收,总要无限制地扩充官僚的行列。

3.官僚制组织

答:就是建立于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一种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具有专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设科分层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形式,是一种理性地设计出来的,以协调众多个人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大规模管理工作,实现以组织目标为功能的合理等级制组织。

4.管理层次

答: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

四、简述题

1.简述古典行政理论与新古典行政理论的异同。 答:(1)说明他们在追求的目标、管理指导理论方面的基本相同点;(2)说明它们在对人性看法方面的差异;(3)说明它们在研究内容方面的差异(4)说明它们在具体管理方法、管理措施方面的差异;(5)说明它们在对行政学发展的贡献、局限性方面的差异。

2.简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答:编制是指一切法定社会组织内的机构没置、人员配备和结构比例等的规定。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即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为有效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所进行的管理。这对于搞好行政组织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组织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1)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2)编制管理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3)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五、论述题

1.官僚组织理论是马克思?韦柏所倡导的一种理想的、完全建构在他对于“合法权威”观念基础之上的行政组织理论。有人认为官僚体制是与传统工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组织形态,而不适应网络经济和信息社会。请你具体分析官僚制度的特征、优点和缺点;并谈谈在网络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应如何发挥官僚制度的作用。 答:特征:(1)等级制(2)专业分工(3)行政管理档案系统原则(4)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5)专业培训(6)采用固定的薪金及按照资历、政绩晋升 优点:(1)组织的严密性(2)管理的非人格化(3)技术的稿效率(4)统治的知识化 优点:(1)组织的严密性(2)管理的非人格化(3)技术的稿效率(4)统治的知识化

缺点:(1) 官僚组织体系庞大、行动缓慢,容易造成组织效率低下;(2) 官僚制与官僚主义密切相连,具有官僚主义的种种弊端;(3) 现代官僚制同样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它不断使人的本质发生异化。

2.请运用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有关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省直接管理县体制的利弊。 答:(1)阐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关系的理论(2)阐述我国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与缺陷(3)行政区划改革应遵循的规律(4)阐述省直接管县,缩小了管理层次,其作用的具体表现(5)阐述省直接管县,增大了管理幅度,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增大管理幅度可能带来的缺陷

3.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 答:(1)说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含义,非政府公共组织包括哪些组织;

(2)说明转变政府职能的行政改革、实现政府从社会中的部分退出的必要性;

(3)说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成长壮大,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从社会中的部分退出,承担部分原来有政府承担的职能; (4)说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成长壮大,有助于政府外部监督机制的完善,加强了政府的外部监督力量;

(5)说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成长壮大,有助于政府公共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管理主体、决策主体多元化。

六、案例分析题

1.有一位官员A认为自己已经超负荷工作了,一般来说他有以下三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辞职;要求与官员B共同完成这项工作;要求增加两名下属人员C和D。可以推断,官员A肯定会采用第三种选择。如果辞职,就会失去晋升的机会和领取退休金的权利。如果将B作为自己的同级同事来共同负责这项工作,A实际上为自己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这也许会影响A的晋升。因此,A宁愿要C和D作为助手,他们的地位低于自己。不仅如此,A还可以将工作分成两类,分别让C和D完成,而自己就可以作为协调C和D的唯一主宰,其所从事的工作也就可以更多地由操作性变为管理性。这里有一点极为重要,即C和D是不可分割的。单独使用C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此C就与A平分工作,这样C与A的地位实际上就几乎平等了,而这恰恰是A不愿意看到的。由此看出,下级或助手必须是两个或更多,他们由于担心别人被提拔,所以会安分守己,服从上级。当有一天C感到工作太重时,A作为上司又会增派两名助手E、F给

5

C,以减轻其工作负担。为了避免内部摩擦,A还得给D增派两名助手G、H,因为C和D原本是同级的。当增加了E、F、G和H后,A的晋升几乎是肯定的了。因此,不管政府机构的工作量是否增加,其工作人员的数量总会按几何级数增长。 【问题】归纳材料的主要观点,并分析上述材料反应的事实。 答:(1)本案例材料揭示的是帕金森定理中关于机构为什么膨胀的理由。(2)根据“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说明事实和理由。

2.A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非常设机构的通知精神,决定对县级机关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非常设机构进行一次清理,该合并的合并,该保留的保留,该撤销的撤销。他们将60个非常设机构砍掉了40个,并分别将这些机构承担的职能落实到有关部门去承担。

但是,时隔不久,麻烦来了。首先碰到的是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要从部队转到地方,安置任务特别繁重。以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以县政府的一位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负责。这次非常设机构被撤销,这项工作交由县民政局和劳动人事局负责以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牵涉到不少县级部门。比如,离休干部建设住房所需的基建指标和经费,分别涉及到计委和财政局;建房所需的“三大建材”涉及到物资部门;离、退休干部转业按规定随迁的家属、子女的户口和工作安排涉及到公安部门;随迁子女的转学、升学需要教育部门帮助落实;医疗保健等又涉及到卫生局。如此大量的工作,要通过这么多的环节,光靠民政、劳动人事两个部门实在难以招架,更何况这两个部门与其他局都属同一级别。于是,民政局、劳动人事局便要求恢复县退休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报告送到县政府,领导只得同意。

紧接而来的是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省里有这么一个机构,且每年握有一大笔经费。县里领导小组一撤销,上级就发来通牒,声称如果没有这一机构,每年给县的经费就停止下拨。这样一来,县委、县政府又不得不考虑该机构的命运,经酝酿再三,还是决定恢复。

恢复非常设机构的口子一开,不少单位要求恢复临时机构的报告纷至沓来。有的是因为省里有明文规定,有的是根据省里某一次会议精神或领导讲话,有的是因为有突击性任务。非常设机构正是越撤越多,所不同的只是名称改换了一下,有的有牌无委,有的只是在某一职能部门挂一块牌子应付上面。就这样,A县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县级机关的非常设机构又从20个增到55个,增加的非常设机构中7个是恢复的,28个是新成立的。尽管现在又感到非常设机构越来越多,需要抑制和整顿,但几经研究,觉得还是应该尊重现实,以不动为好。尤其是曾经办过此事的同志更是心有余悸,认为与其兴师动众,辛苦一场,还不如节约一点人力,听之任之。

【问题】在政府机构中是否有必要设置非常设机构?A县非常设机构为何撤而复增?应如何解决非常设机构膨胀问题?

答:(1)政府机构中设置非常设机构是十分必要的,主要用于完成新的临时性的任务,解决突发性的事件和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但非常设机构不能任意设置,应该根据具体实际来考虑。

2)A县非常设机构的撤而复增,从主观原因来考察,主要是对非常设机构设置的原则缺乏全面的掌握,一方面撤了不该撤的机构,另一方面又保留或新增了不必要的机构。

(3)为解决非常设机构膨胀的问题,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以职能为基础的原则。非常设机构的设置要根据职能需要,必须是对现有机构的补充;机动性、灵活性原则。一旦任务完成,机构即行撤销;程序化、法制化原则。

3.近年来国内外地铁事故频频发生,如果你是地铁部门领导者,提出你的应对方案。

答:(1)加强对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宜传教育;(2)装备先进的设备及其检测系统; (3)建立监视及报警系统;(4)制定应急方案; (5)进行模拟演练; (6)事故发生后要注意乘客的紧急疏散。

4.行政层级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例关系。在行政层级的改革实践中,我国有许多事例和模式。就广东大佛山建设和汕头市改革来说,南海、顺德原来是省直管的县级行政单位,形成了省——南海市、省——顺德市的两级行政层级。随着大佛山建设的开展,2003年将南海、顺德分别纳入为佛山的两个区,形成了省——佛山市——南海区、省——佛山市——顺德区的三级行政层级。 而对于汕头市的改革来说,20年前汕头是一个管辖潮州、揭阳、汕尾在内的经济特区城市。但是,后来将汕头分为了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尾市四个地级城市。 【问题】请运用行政组织结构的有关理论,分析说明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二者关系的具体因素。 答:(1)说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2)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影响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各种因素。

第4章习题

一、选择题

1.行政生态学看来,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 ) C.衍射型

2.行政组织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 B. 政治环境

3.公共行政环境的(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C.特殊性

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A.高斯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 B.里格斯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 D.农业社会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 D.棱柱型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 B.工业社会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 )。 A.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10.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 )。 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二、多项选择

1. 行政环境的特点是()。 A、公共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E、约束性 2. 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A、政治制度 B、政党制度 E、政治文化

3. 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

A、文学艺术 B、意识形态 C、道德伦理 D、价值观念 E、教育

三、名词解释

1.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

答:行政管理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管理。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行政管理也反作用于行政环境。

四、简述题

1.简述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答:佛雷德.里格斯(Fred Riggs)1957年所著德《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以及1961年发表的《行政生态学》被引为典范式的生态行政学论著。他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的行政模式可以分为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棱柱型的过渡行政模式、绕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水平,因而能够适用和解释现代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和开发中社会国家的行政现象。

2.简述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答:行政管理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行政管理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又能动地选择与塑造外部环境。

(1)行政管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为:第一,行政管理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外部环境的需要不仅决定行政管理的产生,而且制约着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第三,行政管理的物质要素——人、财、物,非物质要素——信息,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行政管理只有不断地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才能求得生存,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并反作用于外部环境,服务于社会。

6

(2)行政管理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具体包括:第一,行政管理不是接受外部环境的所有投入,而是必须有所选择与取舍,只纳入自身所能接受的那一部分;第二,行政管理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行政管理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善,使外部环境得到优化;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控制,使其按照行政管理的希望与要求去发展。

3.简述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

答:(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在实践基础上的一致

行政系统和行政环境的关系也可得出如下结论:(1)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行政系统必须并只能在一定行政环境中运行和发挥作用。行政环境改变了,行政系统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 (2)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施加影响的对象,行政环境的改变是行政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结果。 (3)行政系统的活动和行政环境的改变,只能在实践中取得一致。行政系统活动主要是执行国家意志,是制定方针、政策、法规、命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这些变成改造环境的物质力量。而行政环境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改造。离开实践,行政系统的运作就陷于空谈而不能产生实际成果,行政环境也得不到自觉改造。 (二)经济基础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

行政管理制度属政治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的总代表,它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但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起作用,不能不受以经济基础为核心的经济环境的支配和制约。主要表现是:(1)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产生和存在;(2)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目的和历史使命;(3)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等。 (三)上层建筑其他方面对行政系统的作用

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包括军队、法院、监狱等物质设施,还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观念形态。它们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但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五、论述题

1.论述国际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答: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在与外国或国际组织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等因素以及国家间共同关心的其他事务。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技术和交通传媒工具的改进,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频繁。随着国际社会化分工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越来越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关系越来越密切,矛盾和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多。因此,一国的行政不可能不受国际环境的影响。

(1)国际政治环境对行政的影响。国际政治环境的紧张与缓和影响着一国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如果国际形势紧张,国家受到敌对势力的战争威胁或颠覆侵略,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势必扩军备战,增加国防预算。如果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可裁减军队,把一部分军费用于经济建设。因此,当国际上发生重大事件时,各国都尽快调整其内外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与对策,以适应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

(2)国际经济环境对行政的影响。国际经济交流的程度和范围,影响着一国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及进程。国际物资市场、金融、黄金、外汇市场价格的变化与各国的外贸、外汇、进出口商品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能够正确地、充分地在国际竞争中利用国际资源或国际资金并取得成效,这对于本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流程度、范围影响着一国政府或地区经济建设的情况。我国要在参加国际市场竞争中,一方面利用环境,吸收和引进外资,一方面发挥我们的作用,为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做出贡献。

(3)国际文化科技环境对行政的影响。国际文化科技环境的影响使各国之间通过交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当今世界精神产品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新技术革命、新科学不断兴起的今天,各国政府均把发展文教科技作为本国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把引进外国科技、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作为政府的一项重大政策。当然,我们在吸收外国的有益思想、文化科技成果之时,要以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洋为中用,从而使其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

2.论述政治法律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答:政治法律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内容。具体说,政治制度是指基本政治制度,它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官吏制度等内容;法律制度是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和调整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部门法的完备、健全程度、执法守法情况及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法律环境对行政系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直接的制约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基本政治制度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一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直接决定一国行政的阶级性质,决定其服务的方向。我国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贯彻统治阶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政治制度决定了行政机关的性质、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2)政权组织形式决定政府组织形式及其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地位。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决定着整个国家机构的构成方式及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决定了政府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当代西方实行议会制政体的国家,政府为内阁制度,政府的存在与更迭要以议会为基础;而实行总统制政体的国家,总统府为政府形式,总统由民选,而不由议会决定,总统与议会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作为政府的行政组织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其负责,在政府与权力机关之间不存在制约与抗衡的关系。

(3)政党制度影响行政系统的稳定性与完善程度。政党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行政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行政系统与政党之间的关系,而且影响政府组织的机构、人员配置、政策和功能的稳定性及纠偏机制。一般来说,一党制使行政系统、组织结构和行政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使行政政策具有连续性,使行政系统与政党组织保持较为稳定与密切的关系。但一党制易导致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从而损害行政系统必要的独立性,其纠偏机制也较为迟钝与脆弱。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府,其政府主要官员及政策都将随政党的更迭而不断变化,难以保证行政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点文官制度的实施某种意义上对这种损害有一定的补偿,而其纠偏机制则要比一党制政府有力、灵活。

(4)法律制度规定和保障着行政系统的地位和权力关系及运作程序。 行政系统作为国家系统一个组成部分处于国家权力的复杂网络之中,因此,行政系统在其中的地位、权力、职能,机构设置及运作都是由法律来规定和保障的。一国的法律制度越完善,则一国的行政系统运作越规范,行政效率则越高;一国的法律建设越完备、越科学,则行政系统的协调程度与规范化水平则越高,否则,将会导致行政系统的混乱。

行政在适应政治法律环境的同时,对政治法律环境发展和完善具有反作用。作为政治系统的执行系统,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得充分、完善,并不断进行行政改革,建立科学决策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则会大大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及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改善和优化政治法律环境。行政对政治法律环境的这种影响要求政治系统必须做好政治决策的信息反馈工作,充分听取、考虑行政系统提出的意见、建议,尊重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律,从行政工作方面汲取有益的政治决策素材。只有如此,政治法律环境对行政才能经常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政治与行政才能保持协调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

1. 2003年6月24日,武汉市政府郑重宣布:截至2003年6月24日,经过85天的时间,武汉市彻底清理了无证三轮摩托车、有证三轮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统称麻木)。武汉市“彻底告别麻木时代”。武汉831万市民面对的是一下子空阔了许多的街道。36985台合法麻木和无法统计数量的非法麻木,在他们的眼睛里忽然消失。在数次禁麻遭受挫折之后,政府部门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数万辆消失的麻木身后,是数万个家庭以及家庭中的近10万名成员。在武汉三镇的角角落落,他们正体验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爱与失落。在这85天的时间里,他们担当起了顾全大局的角色。这个城市的社会管理因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独特的武汉街景

武汉人为什么把人力和电动三轮车称为“麻木,’?时此有很多种解释,最流行的版本是:早年的黄包车夫都是好酒的人,每天很辛苦的工作,靠一瓶酒解除疲乏。而武汉人管好酒之徒叫“酒麻木”,意思是除了喝酒,干什么别的都是呆呆的。于是渐渐地就把这些好酒的车夫和他们骑的三轮称为“麻木”。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三轮车行驶过程中不断震动使人麻木,故得此名。 武汉的麻木历史悠久。1888年,人力三轮车首先出现在汉口租界上。1936年,武汉出现三轮脚踏车。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武汉三镇陆续出现了一批从农村进城的人和下岗失业人员。这些人几乎都身无长技,在找寻生存之道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三轮车和自己双脚的价值—做起了三轮车载客生意。

武汉人检起了几十年前背地里的叫法-一一“麻木”,叫的是车,也是人。麻木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能挣来养家糊口的收入。每天几万名麻木穿梭于大街小巷,构成了武汉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尽管辛劳而卑微,但麻木的收入基本可维持生活。据了解,武汉麻木群体一天的效益,按保守估计为100万元之上。 随着轮子的转动,麻木在改变着一些人的生活,也在改变着这个城市的风貌。

湖北省政协委员孔可立先生从1997年起,已连续7年提出解决麻木问题的提案,“1994年,我姐姐从美国回来探亲,看到‘麻木’与公汽抢道,摇摇头说无法理解这座大都市。2002年,一位国外朋友来武汉投资考察,有10年驾龄的他说满街跑的‘麻木’太可怕。”法国驻武汉前领事尚多礼先生离任时,对这座城市感受最深刻的是“麻木太多,有损城市形象”。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沿江码头、狭小巷口,狭路相逢的麻木们总是互不相让地僵持着,瞬间造成交通的拥塞。

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3年,武汉市的非法麻木超过3万辆,加上合法的麻木,总数超过5万辆。长期以来,围绕着这数万辆麻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利益关系网。正是由于麻木庞大的数目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尽管一直以来都有整治麻木的呼声,但这么多年来武汉的整治工作却是经历了坎坎坷坷,一波三折。 1997年:麻木的胜利

从1990年代初开始,武汉的非法营运麻木渐成气候。交管部门的围追堵截和麻木的左冲右突,成了当时典型的“猫和老鼠”般的游戏。 据了解,在1997年以前,几乎每辆麻木都被罚过 到了1997年,武汉市决心“动真格”,当时采取的是强制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即上街强行收缴麻木。

当时的情景颇为壮烈:执法者开着卡车在大街上强行收缴,不管在哪里碰到,只要见到麻木,就会上来一群人,将麻木扔到车上然后拉走。

这种简单化的公共管理方式的选择,引起了强烈反应而形成了“麻木”问题。武汉的大街小巷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相同场面:你跑,我追;你不给,我抢;你夺,我就打。很难复原过去的细节。当时有关部门对此情景的描述是:“麻木车主与民警发生纠纷,甚至有的民警负伤。” “麻头”组织作用的显现,使麻木事件更趋于激化。“麻头”,是麻木群体中有一定活动能力和威信的人物,他们组织麻木车主到政府上访,静坐,还开着麻木上街游行,堵塞交通。

7

这个时候,在武汉管理者中间,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麻木车主以下岗职工、残疾人居多,一辆麻木就是一家人的饭碗,数万辆麻木涉及十多万人的饭碗。在这种怜悯心态和求稳定的声音中,声势浩大的取缔行为逐渐消失,麻木依然在大街小巷穿行。 痰鰼?? 出于加强管理的目的,有关方面让1.8万辆麻木办理了营运证照,这些三轮车正式有了合法的身份。

但麻木市场的混乱并没因此而解决。黑车市场开始大量侵占合法车的利润空间,地下的拼装厂从一些“渠道”拿到被切割过的没收车部件进行焊接,拼装后出售;个别的执法人员甚至雇用社会人员,拦截黑车,进行“罚款”交易。

“麻木老板”随之出现,他们拥有数辆合法麻木,并出租麻木坐收渔利。麻头之间的冲突也在加剧。另外为了和公交车争抢生意,在节假日,麻头在一些游乐场所将公交车强行截下,让麻木们“转运”乘客。

2000年:整顿再次失利.武汉一位官员曾经担心,制度的漏洞和管理的缺位,让一些更危险的因素在麻木市场滋生,比如对都市秋序的威胁,麻木市场中黑势力的抬头,贪污腐败温床的形成等。

2000年,武汉决定再次整顿麻木,但管理层面对现实,依然存在无法回避的矛盾心态。一种意见认为,这么多弱势群体,收了麻木怎么办?他们一个月至少可以收入1 000元,而“低保”远达不到其收入水平。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麻木必须取缔,武汉830万人,不能为了不到10万人口而受损失,此事不能不考虑大武汉的利益,不能不考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2000年6月20日,武汉市实施了一个“百日交通秋序整顿”行动。武汉市全天候大力收缴无证麻木,做到“见一收一”。他们组织了执法组54个,大货车20'辆,24小时收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3万余辆无证麻木被扣,其中5 700辆被交警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销毁”,防止了“无证”麻木回流社会。

在这次整顿中,有关部门承认收扣无证麻木反复性很大。经调查,在武汉的主干道上,就有35家销售、拼装麻木的“窝点”。对这些窝点来说,“整治力度越大,销售情况越好”。 这次整顿依然没能超越简单化的管理模式,采取强硬措施,没有考虑到取消麻木后的社会保障问题。麻木车主激动地对官员说:“我有了麻木,才有了老婆,才有了家,你们不让我开麻木就是要我的命。”在这一年的“禁麻”事件中,一个极端的个例让武汉人心情沉重:一位麻木车主在一处政府服务机构门前服毒自杀. 2000年的这一次整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渐行渐弱,也没能够彻底解决麻木问题。 2003年:赎买麻木

2003年年初,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的《政府工作报告》刚一提出把妥善解决麻木问题作为工作任务,不少人就怀疑:这个问题的解决前几次都不成功,这次又能如何?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以往那样雷霆万钧的整顿行动并没有开展起来,人们意想中的“工作组上街扫荡,见到一辆没收一辆”的场面没有出现。相反地,“依法整治、有情操作、回收车辆、帮助择业”,几个带有人情味的字眼,作为处理原则摆在了人们面前。有关方面接着作出了几乎是宣言式的承诺:既代表国家意志,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同时又不忽视城市中社会弱势群体。

明眼人隐隐猜到,武汉关于麻木问题的处理方式这次将有大变。事实果然如此,武汉准备用“赎买”与利益调节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再沿用过去屡试不灵的简单化的、强制性的、甩包袱式的做法。

为治疗十多年积累下来的病疾“理单”,资金的保障是至关重要的,财政部门多方“筹措、调度”,准备了近2亿元的“赎买金”。同时,武汉市“麻木”之所以屡禁不止,与事实上存在的“麻木”市场有关。“麻木”两元起价,能招揽很多客人;为方便市民出行,市政府同时决定“禁麻”后将“的士”起步价由7元降为3元。

庞大的工作网络同时形成:市、区、街、社区干部和公安民警、治安积极分子等组成5 673个五包工作小组,工作人员总数达25000人。他们第一次深入麻木车主家中,面对面地解释说服。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聚集、串联、堵门、堵路等问题,武汉市制订《解决三轮摩托车问题维护稳定工作预案》,执行机构进行“认真演练”,应付“突发事件”。 2003年3月,武汉交管部门再次对全市的在册麻木进行了一次不收钱的“审验”,摸清了具体的数据。

2.5万人的队伍、2亿元资金、防不稳定预案、910个广播站、5 000余份通知告示、10万余份宣传材料,还有当地媒体强大的信息发布系统,这样的阵容和力量,悄悄地酝酿着一次大变革。 数万辆麻木每天还在奔向不同的街区和方向,但是,它们都在走向同一个目的地。 从2003年春节过后,麻木们从他们自己可以触摸到武汉各个角落的信息网络里得知:麻木可能踩不过今年了!

麻木们有足够的经验来对付政府的政策。因此,武汉市几乎是对工作下了死命令:在这次禁麻中,微笑、耐心、周到地为麻木车主服务,要说明政府的意图,请求他们支持理解。耐心地说服教育成为政府消解抵触情绪的重要招数,但是更有效的手段,还是利益补偿和奖励机制的作用。 武汉市政府在《致有证三轮摩托车车主的信》里说,“实施这一决定难免会给你们在就业和生活上带来一些暂时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对车辆从优折价回收,每辆车按年份从2 500元到3 000元不等;帮助介绍就业;对愿意自谋职业不要求政府帮助就业的车主,政府给予一次性自谋职业补贴4000元;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享受减免有关税费的优惠政策。

为了从时间上控制禁麻的进程,武汉还规定视车主上交车辆的时间给予相应的奖励:6月30日之前上交的奖励600元,7月10日之前奖励400元,7月20日之前奖励200元。同时强调,8月20日是最后期限,之后不再执行上述各项政策。

从这个方案来看,武汉此次没有以“顾全大局”为由简单地对麻木进行没收或取缔,而是补偿一笔钱,换取麻木车主退出此行,对车主的利益和未来的生活保障有了一定程度的考虑。 “由强硬执政、简单没收,改为温和的说服,一个按契约规则运行的新型政府形象显露影子。”武汉一名著名的法学专家对此评价说。 这种新的处理方法很快有了效果,无证麻木先期得到整治。

5月21日,青山区的吴后钢成为了全市第一个交车的麻车主。看到大势已不可改变的麻木车主们,算了细账后,主动告别自己赖以为生的“家人”—麻木—他们一直称麻木是自己能干的哑巴儿子或下蛋母鸡。时间已容不得让他们再多想些什么,因为动作迟缓一点,意味着奖励金额就可能少一点。 5月31日,武汉宣布有证电动麻木禁麻工作结束。车主们大多拿到了8 000余元的政府补偿。大多数麻木拒绝了政府提供的岗位,他们不愿意丢掉4 000元的自谋职业补贴,而去换一个每月只能收入400元左右的岗位。“太不划算,等于第一年挣自己的钱,再说,不敢保证人家继续用你啊。”这是麻木车主中大多数人的声音。

从5月20日起,武汉市拟在3个月内完成禁麻,然而到了5月30日,全市有证麻木已上交了99.8%,媒体欣喜地称之为“武汉速度”。 6月24日,武汉市政府郑重宣布:“麻木”时代结束。饱含着武汉独特的文化意味,并集合了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关系的麻木,以一种毅然决然而难以忘怀的方式告别武汉。(来源:作者江华,《南方周末》,2003.8.21) 【问题】

(1)为什么过去武汉政府对“麻木”屡禁不止,而最后一次仅用了84天就能解决问题,取得了多方较为满意的结果?(2)武汉市政府“禁麻”过程怎样体现出其行政文化转变的? 答:(1)首先是改变了禁麻的方式,由以前的强制禁麻改为用“赎买”与利益调节的方式;其次,配套政策适宜,降低的士的起步价格,控制了麻木的客源,从源头上控制了麻木的市场来源;再次,奖励机制到位,规定视车主上交车辆的时间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极大加速了禁麻的速度;最后考虑到取消麻木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安排就业和一次性补贴,这样做既代表国家意志,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同时又不忽视城市中社会弱势群体,没有将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2)由强制执行变为利益疏导和说服教育;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忽视任何一个群体的利益,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由管制变为服务,之前对麻木政府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对麻木持管制的态度,而之后态度大转变,变为服务者的角色。以上这些变化体现着我国行政文化的进步。

第5章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D.选任制

2.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A.委任制

3.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D.委任制

4.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C.考任制

5.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A.决策权力

6.下列关于行政领导的说法,正确的说法是( )B 决策性是行政领导最明显的特点

7.行政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不包括( ) D 具体音乐爱好素质

8.某县税务局长违反规定指令下属滥收费,从行政领导者责任的角度看,该局长应承担( )。 C.法律责任

9. 在抗洪救灾斗争中许多行政领导者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这属于( )。 C.示范式领导方式

10.行政领导方式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处理( )。B.领导班子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11.行政领导者按照计划标准衡量完成情况,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和目标实现的活动是指( )。 A.行政控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