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52ded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d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第二章 语言学习

第一节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一、基本概念

(一)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学习的先后顺序命名的。第一语言是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习

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

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 言。

(二)母语 外语 目的语

母语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命名的,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首先学习 和习得的语言。

外语是从国别的角度命名的,是指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

目的语是指被教授的语言。 按学习顺序、亲属关按学习顺序区分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按学习顺序、亲属关系和国别区分 母语 外语 母语 外语 系和国别区分 按亲属关系和国别区分

二、什么是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学习语言的活动或行为叫做语言学习。

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就是语言习得。

三、语言学习(learning)和语言习得(acquisition)的区分

(一)用“习得”和“学习”来区分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把把有意识地学

习语言叫做语言学习,把“无意识地”学习语言叫做语言习得。这种理论认为在自

然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是无意识地学习,

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第二语言是有意识地学习,所以把第一语言学习叫做语言习得,

把第二语言学习叫做语言学习。

(二)吕必松的观点

“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种过程;“学习”是为了“习得”,“习得”是“学

习”的结果;“学习”中包含着“习得”,但是“学习”不等于“习得”;“学习”和

“习得”的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

(三)克拉申用“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来区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1.主要观点

(1)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并没意识到他们是在学习语言,

而只是意识到他们在用特定语言进行交际;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知

识,知道特定的规则,感觉到这些规则并能够谈论这些规则。

(2)他认为不但幼儿有语言习得,成年人学习外语也有语言习得。

(3)他认为“学习”和“习得”是两种互相独立、毫不相干的过程,

同时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这两种过程都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

知识的作用是用来监调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在说话是用来编辑、调节、检查、纠正

自己的语言。

2.监调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成年人语言学习成绩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运用监调方法。可

能的监调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过度地使用,这样往往会使语速放慢,表达不流畅,

破环语言思维的正常进行;第二种是很少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者不太懂得语言

规则,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全凭感觉,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自然的语

言环境,往往采用这种方法,他们出错的机会可能要多一些。第三是使用适当,语

流仍然是通畅的,但由于使用了自动监调的方法,出现错误的机会并不多,也称“监

调模式(Monitor Model)”。

(四)刘珣的观点

1.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的,

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第一

语言的,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

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外,还加上

教师的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环境

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没有。

2.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

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而不是语言形式;学习,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

下,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

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