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5月月考(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6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5月月考(二)语文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9f91f6e87101f69f3195ce

问过一次” “副”1分,可以翻译为“符合”,或者“与??相称(相符)”或者“对得起” (2)(崔郾)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

犯一概不予宽免。(5 分。“治虢以宽”状语后置、“经月”“莅”“诛”“贷”各1分。)“治虢以宽”状语后置,可以翻译为“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 “经月”可以翻译为“一个月”,或者“整一个月”,或者“整月” “莅”可以翻译为“到任”,或者“到职” “诛”可以翻译为“惩罚”,或者“处罚”,翻译成“诛杀”不得分; “贷”可以翻译为“宽容”“宽恕”“宽免”“宽宥”皆可。 【解析】 4.

“故”等。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

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

的选项找出即可。B项,《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和《春秋》,不包括《论语》。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

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本题选项B就属于古代经书作品方面的文学常识。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

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于文无据。所以选A。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

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

5

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A就犯了于文无据的错误。 7.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

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应将“治虢以宽”状语后置句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崔郾,字广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们远望仰慕他,却不敢亲近。崔郾考中进士,补缺担任集贤校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吏部员外郎,下属不敢欺瞒他。每次选拔官吏,都亲自把握标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僻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多次升迁后担任谏议大夫。穆宗登基,荒废政务,沉溺于游猎,在宫中纵饮放荡恣意放纵,天亮了还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德,才拥有广大的疆域,众多的百姓,天下安定还是混乱,都系在陛下您一人身上。从崤山往东有百座城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就失去了。西望敌寇的营垒,距离宗庙只有十舍的距离,百姓憔悴,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有幸。” 穆宗十分感动深表谢意,提拔他为给事中。敬宗继承帝位,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又升任他为中书舍人,他入宫谢恩说:“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过了半年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敬宗惭愧地说:“我不久一定向你请教。” 高釴恰好在旁边,趁机进言说:“陛下乐意向善却没有咨询什么,这样天下的人就不知道您有尊崇儒家的意愿。”敬宗又自责道歉,都赐给他们锦缎财物。崔郾与高重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上,以便于皇帝阅读思考。崔郾升任礼部侍郎,后出京外任虢州观察使。先前,上供朝廷的财物缺乏,就剥夺官吏的俸禄来资助进献的费用,一年大概有八十万钱。崔郾说:“官吏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哪里有精力抚恤百姓呢?我一个人不能治理好地方,怎么能会使自己富厚呢?”就拿官府日常费用代替上供的缺额。皇上又下诏将征收的粮食运到太仓,一年有数万石,老百姓苦于运输,还要用车子把粮食运到河边。崔郾就在河的支流设置粮仓收粮,修建通道将粮食装入漕运船。百姓高兴,减轻了转运的辛苦。崔郾改任鄂州、岳州等地观察使。自从蔡州人反叛,鄂州、岳州的百姓常常苦于战乱,长江和两湖一带盗贼公开横行。修造铠甲兵器,制造战船,穷追紧随,上下千里,一年之内盗贼全都被捕获平定。又担任浙西观察使,升任检校礼部尚书,死在官任上。他死后被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德。崔郾不积蓄财物,有了钱财就周济亲朋故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他居家怡然自得,不训斥子弟,但子弟们都自然得到教化。他的房屋地势低洼,地面泥泞,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只能打着伞穿着木屐站在屋外。他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都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

6

罚,对罪犯一概不予宽免。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陕地贫瘠,百姓穷苦,我抚慰他们还来不及,唯恐打扰了他们;鄂地肥沃,百姓剽悍,夹杂有夷人风俗,不用威严就无法治理。所以说为政贵在知道变化。”听到这话的人无不佩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荆卿里 荆轲山(其二) 清·袁枚 清·尹礼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豪气无论剑不疏,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祗缘生劫一筹迂。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图穷即断秦王首,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千载应传好丈夫。

8.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5分) 9.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刺”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1分)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

如利剑般刺向秦都;(1分)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1分)寄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刻同情。(2分) 9.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精神和壮举;(2分)不同: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

灵”;(2分)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2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在诗歌中观点和评价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及主旨的感知与

理解,找到诗歌中能体现诗人评价性的观点的词语或议论性的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例如,袁诗中“英雄”“匕首无灵”“莫笑”体现出了诗人对荆轲的赞美和对其刺杀失败的同情。尹诗中“豪气”“迂”既有诗人对荆轲的壮举的赞美,也流露出诗人对荆轲刺杀秦王的迂腐的评价。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一诗中女子对氓因婚事推迟而进行的解释的诗句“ , ,”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天真。

(2)《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 , 。” (3)辛弃疾《永遇乐·靖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___ ,_ ___ ”两句表现了刘欲当年率军北伐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答案】(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相等角度备考。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名句默写题,要注意关键字的正确书写,例如本题中关键字:匪、愆、戈、媒。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担水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