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比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印比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602f8ccc22bcd126ff0c88

经历了50至70年代“印度教徒式增长率”的低速发展,80年代印度经济增长仍然缓慢。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后,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迅速提升。1992年~2002年间平均为5.5%,2004年7.5%,2005年8.1%,2006年预计7.5%~8%。虽然近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都在9%以上,但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显然大有赶超中国之势。这正是近年来海内外“印度经济将赶超中国”之呼声日趋高涨的现实背景。

关于印度经济能否赶超中国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确两国经济规模的总体差距。第一,中国的GDP总量是印度的两倍多(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2/3,现在是印度的两倍);第二,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大于印度,是印度的6倍;第三,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是印度的10倍;第四,境外投资累积中国是印度的2倍;第五,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远远多于印度;第六,经济资源(GDP)量占世界比重2000年中国为11.16%,印度为5.46%;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占世界总量比重2010年中国为17.66%,印度为6.2%,相当于中国1990年的水平。

其次,再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来看,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也同样十分明显。第一,平均受教育年限中国人为7.11年,印度人为5.06年(1999年)。第二,国民识字率中国在90%以上,印度为60%左右。2003年,中国成人中的文盲率不到5%,印度高达32%。但印度是个奉行精英主义的国家,有一小部分人受教育的水平非常高。据2005年度世界发展报告,高级工程师拥有率印度为中国的两倍。第三,人均寿命中国为71.8岁,印度为60.8岁(2001年)。第四,婴儿死亡率中国低于印度1/2。

显然,就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来看,印度与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体就现阶段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基本上都好于印度,但印度的微观经济指标尤其是企业业绩大多优于中国。

据2003~2004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排名第25,印度第52,中国远远领先于印度。但在微观经济指标方面印度则领先于中国。2004年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印度为第30,中国为第47;公司

经营与策略排名印度为第30, 中国为39;国内商业环境质量排名印度为32, 中国为47。事实上,近年来印度企业的业绩的确明显地好于中国。

经济增长的含义并不单纯是GDP的增长,而主要在于微观层面的财富创造。中国经济在创造财富方面的确逊于印度。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两倍,但按总体的财富程度来衡量,中国仅比印度富裕了37.6%。中国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上尤其贫穷。中国的人均无形资产为4208美元,而印度为3738美元。其差距远远小于两国在GDP方面的差距。

同中国国有经济仍旧占据核心产业领域和自然垄断产业的状况不同,印度已经成功地培育出一批可以与欧美最好的企业相竞争的公司,如Iforsys、Wipro、Ranbaxy和DrReddysLabs等。现阶段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靠私人企业来推动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印度的金融体系比中国更加发育,效率更高。如上所述,印度是用了中国国民储蓄总额的1/2和中国FDI总额的1/10实现了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这表明印度的资金使用效率明显高于中国。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资拉动,企业主要是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目前,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00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印度为创业者提供的融资手段和机会要比中国多得多。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民主政体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较高,印度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印度有24个股票交易所和债券市场,交易制度规范、运作透明。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的80%,而中国的流通股市值不到GDP的10%。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程度是中国的8倍。可见,它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要比中国强得多。因此,与中国的外资引进多为外商直接投资不同,印度引进的外资多为流动性高的金融资本,流入印度股市的外资占其引进外资总额的60%以上。当然,印度也要为此承担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风险成本。今年5月外资的大量撤出就导致印度股市暴跌。

此外,印度经济的微观层面之所以好于中国,还在于其市场经济自由化的改革目标已基本上实现,而中国的市场经济自由度仍然不高,依旧还在为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努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硬件要明显强于印度,印度经济发展的软件基础则优于中国。

迄今为止,印度尚没有一条高速公路。2003年,印度曾计划要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但至今仍未开工。从新德里到著名的泰姬陵所在地亚格拉大约只有130公里的路程,但乘车往往需要走3~4个小时。新德里机场启用于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在追求成为第三世界领袖的印度来说,如此规模的机场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但在40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破旧不堪。印度虽然号称世界软件大国,但在星级宾馆上网并不容易——速度不快、费用很高。

2003年印度基础设施投资额只有中国的1/3,占GDP的比重为3.5%,中国则为10.6%。印度要赶上目前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尚需8000亿到1万亿美元的投资,但目前每年的投资额却不到100亿美元。即便印度迅速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若要赶上今天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至少也需要20年的时间。

印度的软件优势除了上述的金融、资本市场发达和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较高以外,其在英文水平、教育自由化程度和专业化的文官系统等方面,也明显强于中国。特别是英国对印度几百年的殖民统治造就了印度一大批职业化水平很高的经理人员,其企业管理经验和战略眼光都堪称世界一流。

但是,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使得其“贵族经济”如IT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在其经济结构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印度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0%~60%,而中国则刚好相反,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60%。同印度“发达国家化”的产业结构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无疑可以更好地长期吸收就业,拉动国民收入的增长。目前,中国的就业率高于印度近20个百分点,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国内外许多人担忧印度因其IT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办公室”,因而可能超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事实上,两者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都是处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外包生产链条的最底端。不同的是,虽然两者的地位相近,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会比印度所谓的“世界办公室”地位更能够持久的拉动经济增长。因为相对而言,前者更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有效提升,后者将更加强化经济的“贵族化”特征。从这一点来看,断言印度经济在短期内难于超越中国经济是有道理的。

中印比较的意义何在?

中国与印度之比较尤如阿基米德的两条平行线,除了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点相近以外,两国在文明体系、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很难设定一个有效的相互比较的坐标系。

如果将中印比较仅仅限于所谓“龟兔赛跑”的游戏或寓言故事没有任何意义。但也许正是因为无法设定相比较的坐标系,对两者进行比较的意义可能远大于那些可以设定坐标系的比较对象(如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比较”意义。我们需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来认识中印比较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什么?是软件条件还是硬件条件?这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不断争论的问题。虽然在有些经济学家看来,体制、制度等软件条件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或基础动力,但从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即便一些国家具备了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甚至是政治体制上实现了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落后的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不具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而那些体制、制度尚不完善、甚至是专制政体的国家,一旦具备了发达的基础设施,其经济增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则非常迅速。事实上,近年来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也是将基础设施的落后视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什么样的政府更有助于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增长?不论是具备了软件条件还是硬件条件,更重要的还在于将这些条件有效地导向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向的政府的效率。缪尔达尔曾在其《亚洲的戏剧》一书中指出:即便印度这样的南亚国家制定了详尽的经济计划,但其实施计划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因为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