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传播理论研究》题库题目与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2ae2227c1cfad6185fa792

效果降低,但另一方面,此时人们对说服性信息的防御性也有所降低,通过潜意识认知,人们也会对电视广告的信息产生感知行为,在恰当的时候回忆起看到的内容。这个过程被称为被动学习。

51、强化效果 卢一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在大众媒体的激活、强化和改变三种效果中,选举宣传在改变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影响不大,而对于大部分选民来说,大众媒体的宣传只是激活或者强化了他们既有的政治倾向。

52、准统计感官 卢一

诺尔-纽曼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准统计感官,能够判断什么是主流意见,感知外在的氛围。 53、意见气候 卢一

是指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情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主要来源于所处环境中的群体意见和大众传播。(答案选自百度百科)

54、第三人效果 卢一

大众媒介对“他(们)”(语法上第三人称)的影响,被称为“第三人效果”。这里的“第三人”有两种定义方式:一是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的他(们);二是站在信息发出者的角度,即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旁观者的第三者。

55、媒体间议程设置 卢一

对媒体议程的研究发现,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新闻来源常常设置其他媒体的议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媒体间议程设置。

56、把关 卢一

“把关”是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概念,狭义的把关定义为在讯息传播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对所经过讯息的筛选与过滤,广义的把关概念泛指讯息的整个编码过程。

57、地球村 卢一

麦克卢汉推导出来:电子媒介导致的“内爆”使差异消失,国界消失,整个地球被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地球村。”

58、媒介决定论 卢一

媒介决定论即为技术决定论,被分为硬媒介决定论和软媒介决定论两种。硬媒介决定论指信息系统对社会具有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影响。软媒介决定论指的是媒介提供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事件的状态和影响是诸多因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结果。

59、意识形态 卢一

意识形态可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往往是一组观念的集合。

二、简答题(共计40题) 1.简述知沟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蒂奇诺等人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原因:(1)传播技能。(2)信息传播。(3)相关的社会交往。(4)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5)大众媒介系统的性质。总的来说,这些原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主观原因,受众自身的兴趣、能力与社会交往影响了不同群体对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的知晓;二是客观原因,即印刷媒体的目标受众是那些有商业价值的主流人群,所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获得的知识多,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则很难在其中找到适合他们接受水平的信息。

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效果研究的贡献

答: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政治家、专栏作家、美国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贡献有:(1)舆论及宣传研究(2)提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3)大众传播效果的洞见(4)把关研究(5)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分析。

3.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贡献

答:20世纪20年代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活动对传播学的成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们是:

5

1)拉斯韦尔—宣传研究的权威,最早概括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并提出了“5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首先开始传播效果研究,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

3)卢因—“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小群体动力学;

4)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效果研究;开创了“信息的中介因素”理论

4.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

1) 主要关注大众传播短期内对个人所造成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外在影响

2) 能及时对讯息及宣传技巧的影响作出明确的、定量的说明,因而得到了政界、商界的支持,容易获得相关组织和基金会的资助。

3) 把信息的传播与效果放到社会群体和人际网络的背景中加以考察。 4) 成果容易被利用信息影响受众的人运用。

5.为什么会受众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

答: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的活动。受众的需求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

“使用与满足”研究得出了这样的成果,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苦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

6、什么是“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郭庆光,《传播学教程》P244)

答: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巨大。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在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受压榨、受控制的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等的信息传播体制。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尔如开,会上通过的了下述宣言:“现在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在的传播渠道。

7、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答:1)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这些变化外化人们的言行,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8、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行为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对日间广播剧的调查:(1)感情释放;(2)愿望的想象;(3)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 对报纸的调查:(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天气、交通、购物等);(3)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的调查(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效用。

9、简述凯瑞(JamesW.Carey)关于传播“传递观”和“仪式观”的观点

答:美国学者JamesW.Carey(也译为詹姆斯·卡里)给传播下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等。换句话说,他们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播塑造和定义着“我们”,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由于我们天天依赖

6

于传播的这一功能,就像鱼相忘于江湖,反而不易察觉。他提出,传播就是仪式。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所以,传播的仪式观并不把新闻看做是简单的信息,而是把它看做戏剧。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我们被邀请参与其中。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

10、简述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霸权”(又译文化领导权)概念的内涵

答: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一方面依赖强制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在合理性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霸权(又译“文化领导权”)。与暴力不同,霸权重视的是文化方面的控制。霸权的推广不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上,它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妥协与合作的结果。葛兰西的观点由于兼顾结构与能动性,得到了学者们的重新关注

11、简单对比主流化理论与传统培养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培养分析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理论,总结起来,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 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

第二, 培养分析理论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

第三, 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

第四, 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化。

第五, 培养分析虽然不否定观众的主动选择能力,但该理论认为由于讯息系统长期积累的培养,要摆脱其影响是不可能的。

第六, 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

第七, 深入地看,培养理论又是一个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它描述了居于主导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是如何通过商业体制(没有宣传家的宣传)实现其整体利益的。

主流化研究是培养分析研究的转向。第一,它从关注不同观看量的电视观众之间的培养差异,转而关注重度观众内部的趋同;第二,它从关注暴力问题,转而关注更为一般的意识形态、霸权和社会控制问题。

12、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具有哪些特征 答:

1) 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

2) 一般来说,意见领袖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

3) 在多数情况下,意见领袖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

4) 意见领袖具有易接近的特点。

5) 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的影响要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13.简述“第三人传播效果”的理论假设

答:该假设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指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你(们)”不能产生影响,却能对“他(们)”产生影响。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媒体对他人影响较大的估计将导致他们采取某些行动。

14.简述传播的“使用与满足”论

答:“使用与满足”论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应该研究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1974年卡茨首先提出

7

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15、什么是传播流研究?它有哪些主要成果

答:信息从大众传播,经过群体、意见领袖等中介,最后到达个人的流动过程,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传播流。传播流研究主要进一步探讨了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如何通过意见领袖流向个体的,个人影响的流动路线是什么,这些意见领袖具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如何影响其他个体的,意见领袖与大众传播具有何种关系等问题。在这些研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谁是意见领袖。

传播流研究与两级传播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把信息的传播与效果放到社会群体和人际网络的背景中加以考察。这与之前大众社会理论抽象地理解个体育大众传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取向受到了当时社会学中比较流行的小群体研究的影响。传播流与两级传播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重视小群体及人际关系的背景下展开。意见领袖是指存在于一定小群体中的,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个体,一般与被影响者之间处于同一阶层。

16、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发现,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这个过程被她称为“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以下几点:

(1)社会运用孤立恐惧来对付背离者。 (2)个人一直会感受到孤立恐惧的威胁。

(3)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个人采用准统计感觉能估计社会的意见气候,在亲身经验、人际传播、大众媒体几种感知方式中,大众媒体常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

(5)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 (6)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张君)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它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于个人行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

17、简述电视传播研究的“培养理论”(又译涵化理论、教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培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格布纳和格罗斯在1976年提出的,通过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及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提出了“培养理论”。格布纳认为,随着电视的普及,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大众媒体。我们接触电视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把电视中所表现的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模糊了媒体的象征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的界限。培养分析探讨了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过程的影响,它把电视讯息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不同的节目类型中都有一些持久不变的内容模式,反复灌输给受众。日久天长,影响受众对现实的感知,甚至塑造其思维方式。格布纳认为,电视的培养就像“冰川效应”一样,在较短时间里,人们感觉不到温度微小的变化,但是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沧海桑田的巨变。

到目前为止,培养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视暴力的范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培养分析已经转向更一般的“主流化”研究,涉及性别角色、老龄化、政治取向、家庭、环保、科学、健康、宗教信仰、少数民族、职业等。更确切地说,培养分析是关于社会文化的理论,它是社会文化指标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a) 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

b) 培养分析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电视新闻和电视剧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关于世界的故事。培养理论本质上是关于叙事(故事)的理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