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1fb8a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66

【 针法 】 : 直刺,针深一半寸至二寸。 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反复做上肢抬举、

外展、后伸动作,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 留针30分钟。 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 解析与经验 】 : 肾关为补肾要穴,此穴在天皇穴下,亦有脾肾双补 ( 阴陵

泉为土经水穴能脾肾双补 ) 作用。 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均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亦有效, . 透过脾与小肠通 ( 小肠经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 ,治肩臂痛及肩臂不举 ( 五十肩 ) ,尤为特效。 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 又天皇 ( 阴陵泉 ) 穴在全息对应于头,则肾关穴对应于肩颈部,亦系治五十肩特效之又一原因。 余曾以肾关治某部司长之五十肩 ( 肩关节炎 ) ,一次而愈。 病程短者疗效甚速,病程长者针此更宜。

2 、足千金

【位置】 : 在腓骨前缘,在侧下三里穴外 ( 后 ) 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是穴。

【针法】 : 针深一寸至二寸。 待患者有明显酸、胀、麻、重等得气后嘱病患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 留针 30 分钟。 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 : 穴名为「金」,与气有关,能调肺气,可治肩背痛。 穴名为千金,

善治沉重如负戴千金之病,尤善治肩凝之不能左右转动及后伸。 五十肩有相当多病患,不但肩臂不能上举,而且也不能后伸,针刺本穴有较好之效果。 上臂疼痛不能上举,多属阳明经筋病变,上臂不能左右抬举,与少阳经有关,本穴位于少阳经取刺本穴善于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因此对肩周炎、肩扭伤等原因引起不能左右抬举及后伸之肩痛,针刺疗效极佳。 3 、尺泽

【 位置 】 : 手掌向上,前臂稍屈,正当肘横纹,靠肱二头肌健之外侧凹陷处。

【 针法 】 : 直刺,从掌侧面向背侧面刺入深一寸。 采用呼吸补泻法进针时

趁患者吸气时进针,进针后,趁患者吸气时,迅速捻针以催气,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 气至后,仍趁患者吸气时而用泻法─强烈刺激,迅速捻针,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泻已中机,俟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后不揉按穴孔。

【解析】 : 本穴为肺经合穴,五行属水,金生水,为肺经子穴。 就五行关系

言,肺实则金克木,木受克则筋挛拘急,泻本穴,可以舒筋活络,对于消除各部位拘急皆有良效,况且肝经支脉注于肺中,经脉直接相通,肝主筋,因此治筋病有效。 又本穴紧贴筋旁下针还有以筋治筋之作用,治疗五十肩当然效果绝佳。 由于肺主气,与呼吸关系密切,因此以呼吸补泻法之泻法施针,疗效显著,常有病患一次即能高举过头,甚至一次即愈。 (2008年8月15日刊出) ( 待续)

编按:自九月起因准备世界首次『高级董氏奇穴讲座』新编讲义及教材。 讨论

题目改在内部bbs在线论坛讨论网进行,提供上过全修班及高级班者参加,此网站之对外讨论题目暂停二至三期。 (回页首)

2008年7月最新 题目(第四回)

一、问 : 『体应针法 』 与一般之 『 刺五体法 』 有何异同? 五

体 , 指的是灵枢官针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是吗?

答 : 刺五体法 一般系指《灵枢?官针篇》之五刺, 体应针法包含《 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但内容更丰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脉治脉治心除豹纹刺外上有络刺、赞刺;以筋治筋治肝,除关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谷除输刺外尚有 短刺。 也就是说不

只包括五刺,还包括九刺及十二刺。 除《灵枢?官针篇》外,还包括《素问?刺齐论》及《素问?调经论》的内容。

体应针法 ( 或称体应全息 ) 主要内容有 : 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 ;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 。 简单说就是: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 包含有「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可以五体治五脏,即《 灵枢官针 篇》 中的: 『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 但亦很少见人提出具体全面之应用。 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这是本人扩大其对应治疗范围,以五体对应五行之象的扩大应用,例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 则范围更大。 因而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一般人之应用『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多仅限于局部,如刺皮法刺患处的皮内,治疗皮肤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针刺;刺骨法治疗足跟骨刺,针照海水泉申脉等穴;网球肘刺肘髎穴,颈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许多用法虽与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疗五体之病多在远处取穴,效果更大,治疗范围更广,不过老师并未对此加以叙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个人加以综合整里发挥,对于十四经穴及竒穴皆以此广泛应用,进而使之成为一完整实用之系统理论。 并 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二、 问: 什么情况,下三皇同用,什么情况只用天皇副及人皇? 听

说如果偏于补肾则以肾关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以人皇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

答 : 一般用针以精简为要,若病重则下三皇同用。 有时为加强效果也可下三皇同用。 若还有其他用穴,用穴不宜太多,则针天皇副及人皇两针即可,甚至仅用天皇副一穴或人皇一穴即可,这就必须把天皇副及人皇的作用、位置、穴性及与周边十四经穴的关系认识清楚。 肾,脾,肝之阴阳皆虚,有很多人以为应下三皇倒马同用,但有时也可用两针或一针,不过人皇不可少,因为人皇在三阴交穴 ( 脾肝肾之交 ) 之稍上,脾肝肾皆治。

至于偏哪里治哪些病,我在一些学校的竒穴治疗课程里讲过一些,偏于补肾则从肾关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从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 这种讲法只对了一部分,董氏竒穴范围很大,内容很多。 地皇浮动取穴有更深意义,浮动之间所夹穴位亦有特别意义。 复习思考题先前已提出,请看看题目,留点空间自己思考,作更多发挥。

三、三个三叉穴何以三叉三穴效果最大,怎样取法?

答 : 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与第五指缝接合处,略贴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 ( 见照片)) 。 当液门穴前,刺入后穿过十四经穴液门、后溪、中渚及竒穴中白、下白、腕顺一穴,并可透达腕顺二穴,透过穴位之多,无出

其右者。 可以说透过荥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邻小血脉,针之与筋骨脉皆有关,透达俞原穴之 肉多处 ,与脾亦有关,又能健脾益气。 进针时紧贴皮下近针,与肺亦相应,为治疗感冒之特效针。 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别的穴位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诸如: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