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1fb8a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66

答 : 「是主所生病」是有别于脏像病的另一种治疗系统,扩大了治疗的视野。 即以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而论。 足太阳经行身之后 , 所经部位筋肉分布最广 , 从项、背、腰、尻至下肢 , 其筋肉皆极为突出 , 足太阳经所出现的病症也是以筋病为主。 如 \项如拔 , 脊痛 , 腰似折 , 髀不可以曲 , 腘如结 , 腨如裂 \等。

临床应用 , 膀胱经的委中、承山、束骨等穴 , 及奇穴正筋正宗都有舒腰腿、缓筋急的远道作用。 其它各部的穴也都有治疗邻近筋肉的作用。 杨上善及张景岳都用水生木来解释太阳主骨,但经络所过部位特点即是,着眼于此即可。

足少阳经主 \骨 \所生病,也应当从本经的循行部位去理解。 足少阳经循行人身侧面 , 所循经部位之骨节较为显著。 从头角而下、以至胸胁、髀枢、股、外辅骨、绝骨等。 本经可用表示其部位特点的 \骨 \字来概括其所主病症。 杨上善注 :\足少阳脉主骨 , 络于诸节 , 故病诸节痛也。 \张隐庵注说 :\主骨所生病者 , 为头痛、颔痛 , 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胫、踝皆痛 , 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痛也。杨上善注 :\足少阳脉主骨 , 络于诸节 , 故病诸节痛也。 \张景岳注说 :\骨为干 , 其质刚 , 胆为中正之官 , 其气亦刚 , 胆病则失其刚 , 故病及于骨 , 凡惊伤胆者 , 骨必软 , 即其明证。 \

《灵枢·根结〉说 :\少阳为枢·…··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 , 故骨繇者取之少阳。 \根据这一理论 , 对于坐骨神经痛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对于骨节纵缓且摇动不安的病症,可采用少阳方药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取得

良好疗效。 悬钟为「骨会」即位于少阳经上,悬钟亦能治疗多种骨痛。 风市 ( 九里 ) 穴能治疗全身骨痛,而维杰最常用风市穴治疗颈椎腰椎骨刺甚效,这都是少阳主骨的应用。

五、问 : 学好针灸必须读哪些经典书?

答 : 作为一个针灸医师首先要熟读与针灸有关的四大经典,即 : 《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如果一本都未读过,是很难登入针灸之门的,若只想当个针灸师或技术员而已,也就罢了。 但若要做为一个针灸医师,未曾读过这几本针灸典籍,纵然读过其他不少针灸书籍,也只能说是无源之水,是不可能更上层楼的。

一、《黄帝内经》 :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灵枢经》最要熟读,明代名医孙一奎说 : “灵枢一经,于脏腑经络盈虚顺逆,针法疾徐靡不周悉”。 清代名医徐大椿说 : “灵枢详论脏腑经穴疾病等等,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

二、《难经》 : 对针刺补泻及五输穴有极为精要的发挥,其它有些地方还补充了内经之所不及。 后人常《内》《难》并称,是颇值研究的。

三、《针灸甲乙经》 : 为西晋皇甫谧所撰,此书保存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 本于《内经》但若纲在网,批寻既易,足以辅翼内经。

四、《针灸大成》 : 为明朝杨继洲所著。 本书虽为集成之作,其中也包含了杨继洲自己的经验,可贵的是其中收集的诗赋歌诀比较全面,这些都是各家经验精华之作,尤其要熟背,就如熟读汤头临症不愁一样。 对临床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许多地区及国家教授针灸,发现一些针灸水平很高的中医师,都是对于内经难经及针灸大成等书,下过一番功夫的医师。 当然若还要更上层楼,那么《易经》则是不能不读的。

六、问:为什么说不知刺血不会刺血,只算是半个针灸医师?

答:在《黄帝内经》的 162 篇中,有四十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极为全面详细。

中医认为久病入络,并有「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 针灸治疗经络中瘀血之法,最为简捷有效之道即是刺血。 凡病患之血络有瘀阻,即可点刺出血予以施治。 由于人们对出血的恐惧,许多医生不敢运用此法,殊为可惜。 事实上刺血极为简单,因所刺部位较毫针为浅,反而安全。 此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不可思议之神效。

临床上许多久病,经针灸、中药治疗虽能减轻症状,但并不能痊愈,经过点刺出血去其瘀阻,却能迅速治愈。 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怪病,经各种治法罔效失望之余,运用刺血疗法竟能收到起病愈疾,起死回生之意外疗效。 对于一些急性病,刺血之效果亦多半高于毫针。 有人说:「不懂刺血疗法,不敢刺血,只能算是半个针灸医生。」此说确有几分道理。 因此针灸医师于刺血之法尤当深刻攒研,用之临床,以起痼疾以愈难病。

七、 问 : 能谈谈你治疗肩周炎 ( 肩关节周围炎)的特效经验吗 ?

答: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常用的特效穴很多,有:三间(大白) 、肾关、尺泽、下巨虚、上巨虚、中渚、三叉三穴、肩井、手三里、攒竹、天宗、条口、臑俞、中平、阳池、手三里、天窗、巨骨、阳陵泉、足千金等,这些穴都有一针见效的作用 ( 详见杨维杰著作《一针疗法》 ) 。

我曾治疗肩周炎数百例,前述各穴虽皆有应用经验,但仍以远处取穴为主,针刺时让病患痛处能活动以引针气,疗效较佳。 若肩部痛点明确,先在对侧脚部穴位刺针,然后循痛点所在经络,根据「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原则加取患侧本经俞或荥穴,既可作为牵引针,也可作为治疗针,疗效更为迅速。 例如疼痛点在肩前内侧的,取鱼际穴;疼痛点在肩外侧的,取三间;痛点在肩外侧偏后方的,取中渚,痛点在肩后侧的取后溪。

我个人治疗肩臂不能上举最常取肾关,治疗肩臂不能左右抬及后伸最常取足千金,又不论上举困难或左右后抬困难,尺泽尤为特效常用要穴。 这里介绍个人应用这些穴位的机理。

1 、肾关

【位置】 : 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 胫骨之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