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学术与临床相关问题讨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1fb8a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66

病痛牵涉到脏腑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 设若我等临床一般病用针超过四针,脏腑病超过六针,这只能说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针法了。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死般硬套,继承中有发展才能使一门学问更进步。 举例来说:例如治疗头痛,早期我随老师用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治疗多种头痛,因为侧三里侧下三里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与阳明之病;肾关健脾补肾,两穴合用脾肝肾皆治,治各种头痛皆效。 之后我将其发展为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刺仅两针治疗多种头痛,用针更简,疗效亦佳。 这是由于大白能治前头痛及头面病,透过大肠与肝通(本穴属木亦通肝)治各种头痛效果皆好,穴性属木主风对外感病亦佳,贴骨与肾相应,亦治久病;三叉一穴位在三焦经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之病,又「荥俞治外经」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贴筋着骨进针,入于俞穴肉多之处,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肾皆能治。 不论内伤外感之头痛皆效,外感头痛尤佳。 此两穴合用 较之取足部之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更为简便, 效果亦佳。

经过近四十年的历练,我目前用针也很少,去年前往吉尔吉斯义诊,每天平均

义诊六十人,一般都未超过四针,有些病人也是什至只用一针。 在诊所亦是如此, 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也只用一针 (痛症基本上常用一针即可,脏腑病才需要略多针)。 这个可以参看我已发表的多篇有关「一针疗法」的文章。

学习针灸并不是穴位知道的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运用的精,无谓的追求穴道的增加,只会让自己更混淆,每个穴道都想用,可能每个穴都用不好。 方剂亦

复如是,无谓的追求偏方,还不如精通灵活用好几个常用的方剂。 同样的善于用针者,不论是十四经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几二十个穴道足矣。

五 、问:牵引针法是董氏针法吗? 为什么《针灸经纬》将其列为平补

平泻之针法?

答:牵引针法当然不是董老师的针法,就像有些人自己研究的三角针法指挥针法等也不是董氏针法。 董师之针法正式写于书中的只有「倒马针法」。 另一种就是:针后嘱患者病处活动以引针气取效之方法, 1976年我将老师此一针法定名为「动气针法」,当时老师尚健在,获得老师首肯,写于个人的著作《针灸经纬》中。 另外加入了一节自己研究的牵引针法,写成一章《平补平泻之三种针法》。

牵引针法是我为结合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而研究出来的一种针法,因与董氏

竒穴的扩张运用有关,因此常与董氏竒穴连在一起叙述。 如果深入探讨,倒马针法只能说是一种配针法,动气针法及牵引针法则可谓之平补平泻之针法。

对于平补平泻一词一般有几种不同说法,这里让我们看看平补平泻的定义,平补平泻始见于《针灸大成》所录明?陈会《神应经补泻直诀》 : 「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 这里所谓的平补平泻乃是一种先泻后补的手法,即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扶正,乃可得其「平」,此「平」之意也。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问刺有大小』 (该节共有三十六问,此为第二十七问)中说: 「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 前段是说: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 实际是指: 「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的提插补泻,阴在内,阳在外,目的在使内外之气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也。 后段提出大补大泻则在强调补泻量的大小,所谓「平」者指刺之小者,此为「平」之意义。 《神应经》及《针灸大成》这两段文字立意基本相同,都是为了达到机体平衡而施用既补又泻的手法。

近代的针灸著述中,更多的是把平补平泻作为一种不补不泻手法。 或者是以不快不慢均匀的捻转提插为其操作手法。 这种手法能保持均匀平衡的刺激量,适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难辨之证。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之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得其「平」,

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则无异于其他平补平泻法。 关于牵引针法的操作在我的竒穴书中已经讲解得很清楚,这里就不再多述。 牵引针法的用穴有双治疗作用,能加强治疗效果,还有其他更深的意义,以后再探讨。

六问 : 能将木火穴及还巢穴的定位原理讲得更明白吗 ?

答 : 好的,其实在我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中已点的很明白了,这里就再略加补充。 奇穴与十四经穴都是中医整体的一环,不能脱离中医基本原理而存在。 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像经络、病理病机认识的越深,对奇穴及十四经穴的认识及应用也就能越深入。 要明白木火及还巢的定位,仍然要从基础原

理谈起。 木火穴绝不可能定位在中指以外。 本穴在火经 ( 心包经 ) 上,接近井木穴,此为其取名木火道理之一。 本穴介于本经之井 ( 属木 ) 穴与荥 ( 属火 ) 穴之间,故属木火,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二。 食指、无名指只能有金水穴 ( 阳经井穴为金,荥穴为水,之间的穴只可能属金水 ) ,小指有小肠经及心经两条经,一阴一阳,因此唯有中指能有单纯有力的木火穴。 又中风与风 ( 木 ) 痰 ( 火 ) 关系最密切,肝 ( 木 ) 心 ( 火 ) 两阴经皆上行至头 ( 其他阴经皆不上头面 ) ,肝风与痰火为引起中风主因,木火穴在手厥阴心包 经,与足厥阴肝经手足同名经相通,木火兼治。 本穴善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他治疗中风后遗症各针亦有加强作用,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三。

只有中指能兼治木 ( 风 ) 火 ( 痰 ) ,因此不论从五行、经络、病机、主治来看,木火穴只能定位在中指上,而绝对不可能有其他手指的木火穴。

至于还巢穴的定位也牵涉到经络,前面提及早在郭前辈 1970 年的针灸经穴学中

就附录了凤巢 ( 靠近中指 ) 及凰巢 ( 靠近小指 ) (在老师更早的讲义中也是这样附录的,只是只有董门学生才能看到) ,但在 1972 年董老师出版的《董氏正经奇穴学》中却只提到位于无名指 E 线上的还巢穴。 也就是简化去掉了凤巢,保留了凰巢 ( 靠近小指 ) ,并改名为还巢,用透针法事实上是壹针两穴,效果更强。 为什么去掉了凤巢,保留了凰巢 ( 靠近小指 ) ,并改名为还巢呢 ? 这就是把本穴定位在三焦经上,主要还在透过三焦与肾脏通,能理三焦补肾而起治疗作用。 三焦经起于无名指爪甲靠小指边 ( 关冲穴 ) ,沿着无名指靠小指侧进入液门穴,还巢正位在此一经线上,保留凰巢 ( 靠近小指 ) 是合理的,改名还巢有凤还巢之意,更能凸显其治疗妇科的效用。 有某网站贴出一位女士的一篇文章,竟然将

董师的还巢认为是错的,X氏的才是对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是可悲。 (2008年3月31日首次刊出,4月3日补充) (待续) ( 回页首)